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武汉大学对“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相关情况的最新通报惊动了新华社

种满草莓 · 6 小时前
高校性骚扰事件的处理机制到底能不能真正保护学生权益?
武汉大学因“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1.jpeg

8月1日校方通报称“高度重视”却遭新华社介入关注,这种被迫式危机公关的背后,折射的是公众对高校性骚扰处理机制的不信任。
从法院判决生效到校方表态拖延近一周,从涉事学生纪律处分的“正在复核”到学位论文的突击审查,这场迟来的回应更像是在舆论倒逼下的被动出牌。
高校处理性骚扰事件有个隐藏潜规则:不闹大不处理。
2.jpeg

武大这次如果不是被新华社点名,校方通报里所谓的“全面调查复核”恐怕还要继续搁置。
此前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案的处理堪称标杆,从实名举报到撤销资格仅用15天,关键在于启动独立调查程序。
反观武大,事件曝光初期仅以“个人纠纷”冷处理,等到司法程序走完才开始校纪审查,这种滞后性直接暴露出高校性骚扰防治的体制漏洞——总想把司法程序当挡箭牌,却忘了教育机构本该承担的道德审查责任。
3.jpeg

涉事学生杨某某的推免资格问题更值得深究。
网友扒出该生专业成绩仅排第6却拿到保研资格,这在教育公平性存疑的当下无异于火上浇油。
武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推荐”,但现实中这条红线往往形同虚设。
4.jpeg

中国矿业大学就曾因保研生被曝学术不端紧急取消资格,这种前车之鉴本该让高校在推免审查时更审慎。
学位论文复核也不能止于查重,更要深挖是否存在导师违规操作、学术权力寻租等暗箱操作。
公众要的不仅是处理结果,更是透明机制。
5.jpeg

武大通报里反复强调的“按校纪校规处理”恰恰是痛点所在——全国至今没有统一的高校性骚扰防治条例,各校自定规章难免存在包庇空间。
建议借鉴美国高校的Title IX办公室机制,设立独立于校方的专职机构处理投诉,同时引入校外专家组参与调查。
对于正在复核的纪律处分,应该公布具体调查流程和时间表,别让“正在处理”成为无限期拖延的借口。
当高校开始学会用制度而不是公关稿回应舆论时,才能真正重建公众信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