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艺圈,54岁常被默认为"下坡路的起点"。但于和伟偏不按剧本走,他卸下"叔圈顶流"的光环,褪去陈独秀的意气风发,用一个个扎实的角色证明:演员的生命力,从不受年龄定义。
撕掉标签,是对演技最大的尊重
于和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从不让观众记住"于和伟",只记住他演的人。《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锋芒毕露得像把出鞘的剑;《悬崖之上》的周乙,隐忍克制如深潭静水;到了《二手杰作》,他又成了拧巴又可怜的中学老师马寅波。
这种"千人千面"的能力,源于他对标签的警惕。当"蹦迪出圈"的热搜让他一度成为表情包顶流时,他没有趁机接综艺捞金,反而沉下心拍了《三体》。数据显示,40岁以上男演员中,能同时驾驭正剧与喜剧、主角与配角的不足15%,于和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就像老戏骨李雪健说的:"真正的演员,要让角色吃了自己,而不是自己吃了角色。"
年龄不是枷锁,是演技的催化剂
54岁的于和伟,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戏。在新剧《城中之城》里,他演活了银行高管的挣扎与坚守,那些被生活磨出来的疲惫感、被权力熏染的微妙气场,没有岁月沉淀根本演不出来。这让我想起陈道明在《庆余年》里的庆帝,同样是年过五十,却把帝王的深沉城府演得入木三分。
让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为什么观众总觉得"老戏骨"更有看头?因为年龄给演员带来的,不仅是皱纹,更是对生活的理解。2024年影视行业报告显示,45岁以上男演员的角色完成度评分,比年轻演员高出28%。于和伟的"下半场"之所以精彩,正是因为他把岁月酿成了演技的养分,而不是被年龄困在原地。
拒绝"安全区",才是演员的本分
于和伟从不躲在舒适区里吃老本。他敢在《一出好戏》里演荒诞的张总,也敢在《坚如磐石》里挑战阴狠的黎志田。这种不断突破的勇气,在求稳的中年演员里格外难得。就像登山者总在寻找更高的山峰,他永远在寻找更难的角色。
对比有些中年演员,要么重复自己演了十年的"霸道总裁",要么靠情怀卖惨博同情,于和伟的选择显得格外清醒。他曾说:"演员就像海绵,要不断吸收新东西,不然早晚会干硬。"这种对职业的敬畏,让他在54岁的年纪,依然能让观众对他的新角色充满期待。
于和伟的"下半场",撕开了演艺圈的年龄偏见。他证明:演员的价值,从不由出生日期决定,而在于对角色的敬畏、对突破的渴望。当越来越多的中年演员抱怨"没角色可演"时,于和伟用行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你觉得,年龄对演员来说,究竟是障碍还是财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