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于和伟将演毛泽东,评价“两极分化”,网友也不知道照照镜子!

热闹清风y8cADtU · 昨天 22:59
影视圈最近又炸锅了。
《伟大的长征》剧组官宣于和伟演毛泽东,直接把网友分成两大阵营。
1.jpeg

建军节当天在横店开机的这部正剧,导演张永新和编剧龙平平的黄金组合本应让人安心,结果焦点全被选角争议带跑偏。
2.jpeg

说句实在话,历史人物影视化改编,本质就是当代观众与集体记忆的对话,选角问题永远都是死磕形似还是神似的选择题。
3.jpeg

先看看反对派怎么说。
4.jpeg

有人翻出于和伟在《军师联盟》里演曹操时那股子狠劲,再扒拉他《巡回检查组》里瞪眼拍桌子的片段,直接盖棺定论"演伟人气质不对"。这还真不是故意找茬,毕竟之前古月老师演毛主席的时候,光是往天安门城楼上一站,就有群众激动得直抹眼泪——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相似度,确实难复制。连特型演员王霙都说过,他为了贴近青年毛泽东的神态,光是练习抽烟时手指夹烟的角度就琢磨了三个月。
5.jpeg

但力挺派的观点更值得细品。唐国强当年演诸葛亮还被骂"奶油小生",结果人家用二十多年时间硬是把自己演成了"毛主席专业户"。关键在哪?唐国强自己总结过:"演伟人不是模仿秀,得抓住人物在历史关头的精气神。"就像他在《长征》里演毛主席听说战士饿死还背着粮食,那个瞬间眼眶通红却强忍泪水的微表情,可比单纯的外形像不像重要多了。现在观众骂于和伟"长得不像",可别忘了张永新在《觉醒年代》里让马少骅演蔡元培,当时也没人觉得像,结果还不是真香了?
6.jpeg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观众的集体记忆在作祟。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65%的观众对历史人物的第一判断标准仍是外形相似度。但《跨文化传播》杂志去年有篇论文说得透彻:当新生代观众通过短视频接触历史,他们对人物形象的接受度其实更具弹性。就像年轻观众能接受《1921》里朱一龙演周总理,关键看的是主创用何种艺术语言重构历史场景。
7.jpeg

现在剧组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帮观众跨过"像不像"这道坎。张永新在《觉醒年代》里就玩过这招:陈独秀在北大演讲时那个仰拍镜头,直接让于和伟演出了思想狂人的气场。这次要是能给毛泽东设计几个标志性肢体语言,比如拿烟的手势、走路的步态,再配合符合历史情境的台词节奏,未必不能破局。毕竟连特型演员谷智鑫都说过:"观众要的不是蜡像馆级别的复刻,而是能触摸到历史温度的灵魂共振。"
8.jpeg

说白了,现在下结论太早。当年李雪健演宋江被骂到不敢回老家,二十年后还不是被奉为经典?影视创作终究要交给时间检验。与其争长相,不如看看剧组怎么还原长征路上那些震撼细节:过雪山时战士单衣绑草鞋的行头,炊事班背着铁锅牺牲在沼泽里的悲壮,这些能拍到位了,演员的长相争议自然就会淡掉。历史正剧的魂,从来都不在皮相上。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