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随手上传的照片,也可能把行程全部带偏,谁都难料。
2025年9月的米兰时装周,鞠婧祎本来按计划拍造型物料,粉丝等着看礼服,媒体也准备蹲她街拍,但她房间图一发,焦点瞬间跑到床单下面。
P图的猜测没撑多久,大家保存的原图带着她的水印吧。
最扎眼的是三样东西:床中央的男士衬衫,地板那团看版型像男士内裤的布料,以及旁边几盒无标签的药盒,它们和镜子里凹造型的她并排出现,冲突强烈。
网友原本只想看衣服,瞬间变成小型搜索现场,一堆问号挂在评论里。
有人觉得衬衫还能用“造型道具”解释,可那条内裤实在没法说成时尚配件,再加上药盒,一套画面把八卦味推满,猜测从“谁在房里”到“身体是否出状况”全出现。
粉丝在群里连夜开会,先扛住嘲笑,再等工作室发话,可一晚上没有官方声音。
娱乐圈常见的补救流程是:先道歉再撤图,或者直接声明审核失误,把争议压在萌芽期。鞠婧祎团队出人意料,选择整整一天不吭声,好像只要安静就能让屏幕另一端自己冷却。
第二天,同一条动态突然出现“已编辑”,那三样物品消失得干干净净。
这一下更热闹,健身房里的学姐都在刷微博,理由很简单:如果物品与她无关,为何要改图?如果只是摆错位置,为何不配一句说明?删除痕迹比原始画面还刺激想象。
有人去问品牌公关,对方只说住宿已按常规清理,具体问题归艺人团队处理。
查过米兰时装周接待的人都知道,品牌给艺人订的房间会提前两次检查,私人用品要么密封,要么直接换新,不会在床上留下陌生衬衫,更不会把内裤和药盒明晃晃放地板,所以这锅甩不出去。
那就只剩另一个环节:物料审核失守,错漏直接滑到发布按钮。
据一位临时化妆师说,当天拍完造型照片后,她们只用手机快速浏览缩略图,没有在大屏上放大细节,负责审核的助理又赶着去看秀,一道流程被压缩成几分钟,问题就这样留下。
拍摄者疏忽是一面,后续的“沉默改图”更像在自毁口碑,给质疑递梯子。
以前也有明星发图露出无关物件,最常见的补救就是发布声明撤原图,态度诚恳时,热搜半天就沉。鞠婧祎团队却只留“编辑提示”,既没说明也没动手撤回,等于告诉围观者继续放大截图。
小事没压下,反而激活了吃瓜循环,一条改图标签顶在热搜十小时。
当晚品牌秀场结束,其他艺人陆续分享后台合照,弹幕清一色问衬衫下落,场面有点尴尬。有人调侃说,半天的沉默让一件普通蓝条纹衫成了全网流量密码。
意外的后果是路人开始质疑她以往的“精致人设”,说再多滤镜也遮不住管理松散。
圈内人明白,形象危机的分水岭从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回应速度。一次拍照粗心的代价原可控制在十分钟:删除、致歉、说明。拖到二十四小时后再偷偷修图,舆论场已经变成无人驾驶,任何版本都能被当真。
有人把时间线整理成动图,每一步停顿都像提醒团队失职的秒表。
粉丝后来勉强找出说法,称衬衫可能是造型师备用,药盒或许是普通维生素,但这些推测与官方空白形成对比,路人更愿意信自己眼睛,加之现场没第三视角记录,疑云一直挂在热搜尾部。
直到时装周闭幕,她团队才发新图,通篇夸衣服做工,避开任何解释。
业内一个前公关评论说,危机处理的禁区有三块:删除无说明、拖延无时限、甩锅无逻辑。巧合的是,这一次三块全被踩中。他感叹,艺人形象经不起连环试错,一次粗心就可能让团队多年精心包装隐没于舆论潮里。
照片早已被删,但截图会在网络常驻,这话没夸张,搜索栏里仍排着相关词条。
事到如今,讨论的重心已从“男装属于谁”转向“专业度去哪了”。一个拥有成熟经纪链条的艺人,却在公开物料环节出现低级错误,再用拖沓和缄默修补,这让许多观察者反思团队内部的协作缺口:是岗位堆叠却没人负责到底,还是流程走形靠临时拼凑?
此次事件暂告一段落,但三个漏洞被写进业内培训素材。
以后提到2025米兰时装周,很多人想到的不会是秀场,而是那件被剪掉的蓝衬衫、那团没人认领的内裤、那几盒来源不明的药和二十四小时的沉默,这些碎片刻在回忆里。
照片闹剧过去,秀款售罄,争议却还在网页深处闪烁小红点。
一次看似随意的发布行动,串联起拍摄、审核、发布、反馈四座环节,每一步都考验人手和流程。这个案例提醒许多人:屏幕上的每一像素都是合同的一部分,任何角落都不该被视作无人区。
热闹总会散,但截屏不会忘,这算是为期一天的网络课后笔记吧。
最新的进展是,她的账号已经恢复日常更新,粉丝照样点赞,路人偶尔翻到那条编辑记录,会停顿几秒然后滑走。故事没真正结束,它只是被替换进搜索引擎的深层目录,静静等下一个关键词触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