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千年前的诗句在时光长河中流转,由马伯庸同名历史小说改编的电影《长安的荔枝》,将这句诗背后的故事鲜活铺展在银幕之上。那五千里路的漫漫风尘、无数生灵的生死,一颗荔枝承载的千钧重量,瞬间刺破了朦胧诗句的滤镜。
影片结尾处,白发苍苍的李善德策马狂奔在长安朱雀大街,身后是如血般纷飞的木棉花,马蹄踏过青石板路的声响里,既藏着对家人 “归乡团聚” 的滚烫承诺,更驮着一筐鲜红欲滴的荔枝 —— 那果肉的甜润肌理间,浸透着太多底层百姓的血泪与命运。这定格的画面,恰似一枚烧红的烙铁,带着灼人的温度,深深烙印在每一位观者的心底。
故事始于天宝年间的长安。九品小吏李善德半生勤恳,只求给家人一方安稳屋檐,却阴差阳错接下 “荔枝使” 的要命差事 —— 要将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 的岭南荔枝,在贵妃诞辰前送抵五千余里外的长安。这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像块巨石压在他心头,却也成了绝境中唯一的破局之光。
前路的艰难远超想象。从长安到岭南,需穿八百里秦川、翻秦岭崇山、渡湘江漓江,沿途不是崎岖山路就是湍急江河。春日秦岭多雨,山路泥泞湿滑,他摔了不知多少跤,草鞋磨穿了底,脚底板渗着血;湘江渡船遇风暴,船桨被巨浪打断,他抱着装荔枝试验品的竹筒,在摇晃的船舱里吐得天昏地暗。
比路途更难的是荔枝的保鲜难题。他在岭南边境反复试验:盐洗荔枝,本想锁住水分,结果半天后果皮便发乌;竹筒密封、塞满松针防潮,打开时荔枝早已软烂发酸;让随从快马加鞭日夜赶路,可不过三天,荔枝便 “色香尽失”。每一次失败,随从都垂头丧气:“李大人,这根本办不到,咱们回去吧。” 李善德望着筐里腐烂的荔枝,喉咙像被堵住一般发紧,却总能在绝望中说出心底的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正是这份对 “距离” 的执念,让他在瘴气弥漫的山路间、暴雨冲毁的驿道上,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岭南峒女阿僮教会他辨识荔枝 “七分熟” 的黄金采摘期,商人苏谅则为他打通资金与车马的关节。在众人合力相助下,他终于摸索出一套完整方案:连枝带叶采摘以锁住水分,用盐水瓮保鲜以留存鲜香,裹上竹箨防震,再铺设 “十里一驿、快马接力” 的运输网络。为验证方案可行,他亲赴险途优化路线,甚至在山洪暴发时用身体护住装荔枝的瓮,与时间展开殊死赛跑。
可真正的阻碍远不止自然天险。户部拖延拨款导致粮草断供,兵部扣下驿马令运输链断裂,地方官阳奉阴违克扣人力…… 官场的倾轧与算计,让他数次濒临崩溃。但每当想起家人的期盼、驿兵的嘱托,他便咬牙用智慧拆解困局:以 “荔枝贡税” 的利益点说服地方官配合,用 “沿途设牧监补马” 的长远计打动兵部,终在绝境中劈开一条生路。
当第一筐荔枝鲜红如初地送入长安时,李善德的喜悦里裹着难以言说的沉重。他眼前闪过的,是累死在驿道上的随从、倒毙在山路中的马匹、为赶工期被洪水卷走的船工、因被征徭役而家破人亡的农户。他想起苏谅信中那句 “这一路死了七个兄弟,都是最好的骑手”,想起阿僮托人带来的话 “荔枝林的老树被砍了不少,峒族人没了生计”。这场 “成功” 的代价,是太多人的血泪,愧疚如芒在背,让他在众人的赞誉中坐立难安。
《长安的荔枝》以这场跨越五千里的征途为刃,划破大唐盛世的华美外衣,露出内里的腐朽与残酷:官僚们为博贵妃一笑,视底层人命如草芥;在权力的棋局里,小人物的挣扎不过是权贵眼中无关痛痒的点缀。但影片并未止步于批判,更让我们看见:即便在这样的体制枷锁下,依然有李善德这样的人,揣着对家人的温情、对责任的坚守,在绝境中拼尽全力。他的 “成功” 或许沾满沉重,可他在失败中一次次站起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结果的胜利。
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恰似串串珍珠,串联起故事的情感脉络与深邃哲思。“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道尽了破局时的孤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为自立的理想而活”,阐明了生命价值的内核;“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赵氏这句平淡话语,藏着爱情最本真的纯粹。而最让我触动的,莫过于李善德那句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光,照亮了我们在迷茫中前行的路,让每一步跋涉都有了丈量的意义。
我们常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正视失败,正是成长的起点。现实中,我们总习惯对失败避之不及:学生怕考试失利,创业者怕项目夭折,职场人怕方案被否,仿佛失败是洪水猛兽,一旦遇上便会万劫不复。可李善德用行动告诉我们,失败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丈量与梦想距离的标尺。他明知荔枝转运是 “天方夜谭”,却依然迈出第一步 —— 因为只有踏上征途,才能知晓山路多险、江河多急,才能明白荔枝几日变质、哪个驿站的马匹最可靠。
创业领域里,那些最终成功的人,往往是敢于直面失败的勇者。前行途中,他们或许经历过发展瓶颈、团队解散、市场寒冬,但每一次失败都在倒逼他们寻找突围之路:是充电学习不足,还是团队管理有疏漏;是市场需求判断失误,还是执行细节有偏差。唯有正视这些裂痕,才能在修补中不断靠近最初的目标。
在失败中汲取养分,方能缩短与梦想的距离。失败如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差距,更映出改进的方向。李善德的每一次失利,都成了优化方案的契机:盐洗荔枝失败,他改用盐水瓮保鲜;单一路线受阻,他设计水路、陆路多条备选;官场阻力重重,他学会用利益联结各方力量。他像细心的匠人,将碎片一点点拾起,打磨成通往目标的阶梯。
这让我想起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她和团队经历 190 次失败,才在第 191 次试验中成功提取青蒿素。每一次失败都不是徒劳,它们排除了错误的提取方法,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正如屠呦呦所说:"没有之前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学习中,我们订正错题不是为了惩罚自己,而是为找到知识的盲区;工作中,我们修改方案不是为否定努力,而是为更贴近需求。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让每一步前行都更有力量。
怀揣勇气,方能让每一次失败都成为向上的阶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份勇毅在直面潜在失败时,更显其沉甸甸的分量。李善德踏上荔枝转运之路时,同僚讥讽他 “自寻死路”,亲友劝他 “安享安稳度日”,可他念及家人的期盼、肩头的责任,终究毅然迈向那条遍布未知的征途。他或许从未笃定自己能抵达终点,却深深懂得:唯有先迈出脚步,才不算辜负心底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生活里,我们也常常在 “安稳” 与 “梦想” 的岔路口徘徊。有人渴望挣脱现状投身创业,却总怕失败后落得一无所有;有人心向往之追寻热爱的梦想,却总惧于旁人 “不切实际” 的嘲讽,最终因对失败的恐惧,悄悄收起了迈向远方的脚步。而那些敢于冲破顾虑的挑战者,有的最终站在了心之所向的终点,有的即便未能抵达,那段奋力奔跑的历程也已化作生命里不可磨灭的亮色。就像登山者未必都能站上顶峰,但攀登途中掠过的云霞、磨砺出的坚韧,早已让他成为了比出发时更丰盈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 “荔枝”。它或许是一个尚未完成的项目,一份渴望实现的理想,或是一种心之所向的生活。这让我想起,我的夫君在集团公司开发国际高端新品种时,为了让工艺参数达到最优状态,他和团队一次次调试、一次次碰壁,却始终咬紧牙关不曾放弃。多少个日夜,他们脚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双眼熬得布满血丝,最终在团队的并肩奋战下迎来了成功。这份坚持,恰是对 “正视失败、汲取经验、怀揣勇气” 最鲜活的诠释。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总会遇见如秦岭山路般的坎坷,如湘江风暴般的挫折,也会在无数个深夜里,悄悄拭去泪痕。但请记得李善德那份执着:正视失败,方能看清与梦想的间距;汲取经验,方能不断缩短这段路程;怀揣勇气,方能让每一次努力都掷地有声。
追梦路上,迷茫与彷徨或许总如影随形。可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终点处的鲜花与掌声,而是在无数次跌倒后依然向前的脚步。前行途中,难免遇风霜雪雨的冲刷,遭冷嘲热讽的打压,逢嫉贤妒能的排挤,但这又何妨?心底无私便觉天地宽广,只要守住初心不改,在失败中丈量与梦想的差距,在丈量中笃定前行,那些失败刻下的痕迹,终将堆叠成抵达梦想的阶梯,见证着我们从未褪色的勇气与执着。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或许就是追梦的意义:不为结果所困,只为心中那份滚烫的向往,在每一步前行里,活出不曾放弃的模样。
冯爱霞,笔名小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日照市作协理事、莒县作协副主席、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省第33届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海外文摘》《山东青年》《齐鲁晚报》《浙江工人日报》《初光》《胶东散文十二家·冯爱霞卷》《大众日报》《人民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文选专辑、网络;征文获中国刘勰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郦道元山水文学奖、全国“凤凰杯”奖、连续四届青未了散文大赛奖、青未了金融散文大赛一等奖、首届“经山历海”看日照征文大赛金奖、“红色基因 赓续传承”一等奖等数十次省级及以上奖。
壹点号天街小雨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