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央视的主持人,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谁?
是董卿?是撒贝宁?还是康辉?
他们都很有名,对吧。但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另一个人,一个可能你有点印象,但又好像很久没见到的名字,李七月。
这姑娘,当年可是被好多人看好,说她有董卿的范儿,稳当,大气,有文化底子。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就好像慢慢地,在那些最重要的节目里,看不到她了。
一个在央视那么好的平台,一个眼看着就要冒尖儿的年轻人,怎么就突然“不被重用”了呢?
这事儿啊。。。说起来话长,也挺让人替她可惜的。
节目不对付,再大能耐也白费
要说李七月的事儿,绕不开一档节目,叫《等着我》。
这节目你肯定知道,就是那个帮人找亲人的,倪萍老师之前主持的,每一期都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后来,这个很重要的任务就交到了李七月手上。
按理说,这是个天大的好事儿啊!多好的一个机会,全国人民都看的节目。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等着我》这节目,它不光是让你念稿子,它需要主持人跟那些找了几十年亲人的人一起哭,一起笑,把心掏出来给观众看。
需要那种特别强的共情能力,主持人自己得先陷进去,才能把观众带进去。
你看倪萍老师,她就是那种特别感性的人,观众的故事一讲,她的眼泪就先下来了。观众一看,心里就跟着软了。
但李七月呢?
她不是那种风格的主持人。
这姑娘打小从黑龙江哈尔滨出来,一步一步考进中国传媒大学,再到辽宁台,最后进央视,她走的是一条特别“正”的路。
她的主持风格,就是那种端庄,理性,字正腔圆,给你分析事儿可以,讲道理也行,但你让她在台上跟着嘉宾一起嚎啕大哭。。。她可能真的做不来。
她也努力了,很努力地想去融入那个氛围,想去调动情绪,可观众看着,总觉得有点“隔着一层”。
就像你让一个教数学的老师,突然去教语文的抒情散文,他可能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念不出那个味道来。
这不是她能力不行,是她的“气质”跟这个节目“八字不合”。
> “一个人再有本事,放错了地方,那也是白搭。你让一个外科医生去画画,他手再稳,也画不出名堂来啊。”
观众的反应是最直接的,很多人觉得她太冷静了,共情不起来。
慢慢地,质疑的声音就多了。这对一个一直顺风顺水,被人夸着长大的主持人来说,打击有多大,咱都能想象得到。
后来,她又去参加央视的主持人大赛,想证明自己,结果成绩还不如上一次。。。
人啊,有时候一旦心里那个劲儿泄了,就很难再找回来了。
人的“性格”决定了“舞台”
李七月本来在央视干得好好的,主持《华人世界》这种节目,多合适呀。
那节目需要的就是她那种稳重,知性,能压得住场子的范儿。
她坐在那儿,不用多说,就让人觉得特别可信。
还有她之前在《远方的家》当外景记者,走南闯北,去过那么多地方,她的见识和阅历,都沉淀在她的气质里了。
所以你看,她不是没本事,而是她的本事,需要一个对的舞台来展示。
就像咱们普通人上班一样。
有的人就是适合做销售,能说会道,跟谁都能自来熟。你非让他去做安安静静的技术研发,那不是要他命吗?
有的人呢,就喜欢对着电脑琢磨数据,你非让他天天出去陪客户吃饭喝酒,他肯定也干不好。
李七月就是那个适合在书房里跟你聊文化,聊历史的人,你非把她推到一个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让她去吆喝,她肯定会不自在。
这种不自在,观众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得到。
她后来的“沉寂”,不是因为她犯了什么错,也不是因为她能力退步了,可能就是因为一次“不合适”的安排,打乱了她所有的节奏。
> “工作跟谈恋爱差不多,讲究一个‘匹配’。不匹配,你再努力,对方也觉得你不是那个对的人。最后两边都累,还不如早点分开。”
这事儿,对咱们每个人都是个提醒。
找工作,选行当,不能光看哪个热闹,哪个赚钱多,得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块什么料?
是做锤子的料,还是做钉子的料?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用得上劲儿。
来源-图片
换个跑道,未必不是好事儿
后来,李七月就没在那些热门节目里出现了,她被调去了农业农村频道。
很多人一听,哎呀,那不是“降级”了吗?从那么火的寻亲节目,跑去跟农民打交道,这落差也太大了吧?
一开始,可能很多人都这么想,也替她觉得可惜。
但你换个角度想想,这说不定对她来说,是件好事儿。
在农业频道,她不用再逼着自己去“共情”,不用再在镜头前表演激烈的情绪了。
她可以踏踏实实地走到田间地头,跟那些最朴实的农民聊天,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这种工作,反而更需要她那种沉稳,理性的风格。
她去给农民讲解政策,去报道乡村的变化,她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一下子就有了用武之地。
你看她现在跟任鲁豫一起主持节目,整个人的状态,明显松弛下来了。
脸上有了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而不是那种为了节目效果硬挤出来的表情。
她不再是那个被聚光灯追着跑,被观众期待着要成为“下一个谁”的李七月了。
她就是她自己,一个用心在做一档节目的新闻工作者。
> “啥叫成功?天天在电视上露脸就叫成功?我看未必。心里踏实,晚上睡得着觉,那才是真的福气。”
对她来说,可能离开了那个最耀眼的舞台,反而找到了一片更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
就像一棵原本种在广场中央的风景树,每天被游客围观拍照,活得挺累。现在被移栽到了一片安静的果园里,没人打扰了,反而能扎下根去,结出最甜的果子。
咱们很多人到了中年,不也都是这样吗?
年轻的时候,总想往上爬,想去最热闹的地方,想让所有人都看见自己。
可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就想明白了。
那些虚头巴脑的光环,还不如每天下班回家,安安稳稳吃顿饭来得实在。
> “人生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飞得高,而是谁能平稳落地。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位置,比什么都强。”
李七月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很多普通人的缩影。
我们都可能经历过被放错位置的尴尬,都可能尝过努力了却没有结果的辛酸。
但只要不放弃,换个方向,换条路走,总能找到那个让自己闪闪发光的地方。
哪怕那个地方,没有那么多观众,没有那么多掌声。
但那份内心的平静和踏实,千金不换。
你觉得呢?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欢迎在评论区里,也聊聊你的故事。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