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到底图啥?
”——20年前,这句话刷屏全网,像一把钝刀,反复割在翁帆的名字上。
今天再看,那把刀早锈了,翁帆却活成了刀鞘。
当年论坛里最高赞的帖子写着:“等杨老一走,她就原形毕露。
”结果杨老103岁了,她还在清华建筑系做实验,凌晨一点给博士生改图纸,朋友圈晒的是混凝土试块,不是爱马仕。
有人替她算账:杨老工资、奖金、诺奖基金,加起来够她躺平三辈子。
可翁帆把银行卡交给秘书管,自己拿的是清华博士后津贴,每月八千出头,连北京房租都不够,还得靠写论文换补贴。
最狠的是那条婚前协议:不要孩子,不争遗产。
签字那天,杨老的学生在旁边掉眼泪,说老师您这是把后路全堵死。
翁帆只回一句:“我嫁给的是物理,不是遗产。
”
后来大家才看懂,她说的物理,是杨老脑子里那套弦理论,也是她自己手里的建筑声场模型。
两人每天下午三点在清华园散步,一个聊量子纠缠,一个聊空间共振,路过的学生以为在拍科幻片。
去年国际声学大会,杨老拄着拐杖上台,指着PPT说“这是我太太的算法”,全场鼓掌。
翁帆蹲在讲台边帮他扶话筒,像20年前蹲在沙发边听他讲费曼图——姿势都没变。
有人问她:“当年为什么不解释?
”她正在实验室调设备,头也没抬:“解释是给观众的,生活是自己的。
”说完把耳机塞进耳朵,里面是杨老用英文念的《建筑十书》,录音时间显示凌晨四点。
最绝的是去年冬天,杨老肺炎住院,媒体堵在医院门口等“遗产大战”。
结果拍到翁帆拎着保温桶出来,里面是杨老最爱喝的潮汕咸菜粥。
记者追问“财产怎么分”,她反问:“你知道清华图书馆几点关门吗?
”——那天她借的书是《老年建筑无障碍设计》,扉页写着“给振宁的第103个春天”。
现在再看当年那些骂她的人,有人删了帖子,有人改了ID,有人还在评论区嘴硬。
翁帆倒是无所谓,她最新的论文刚被《Nature》子刊接收,致谢栏只写了一句话:致那个在82岁还愿意教我傅里叶变换的人。
婚姻这局棋,她开局就弃了所有“车马炮”,最后却用卒子过了河。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