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惊天大案!9亿华为芯片技术被洗劫一空,14人团伙连根拔起!

青天御史 · 3 小时前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W.n
今年7月底,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揭开了中国半导体行业一桩惊天窃密案。尊湃通讯创始人张琨戴着手铐听完判决: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
他身后13名前华为同事同样获刑,罚金总额高达1350万元。这个由华为前技术总监张琨精心编织的技术窃取网络瞬间崩塌。
1.png

法院下令冻结尊湃9965万元现金资产,公司解散,技术销毁。曾经野心勃勃的芯片创业公司,如今员工数量归零。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窃密案背后,藏着关乎国家科技命脉的生死博弈。
尘埃落定:一场9亿背后的漫长追溯

当尊湃的产品与华为的内部数据出现“孪生子”般的重合时,警报终于拉响。华为安全团队经过多轮内部排查,最终锁定了以张琨为首的技术团伙。2020年底,华为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
2.jpeg

随后的调查漫长而艰辛,足足耗费了三年。检方通过调取海量的聊天记录、仔细比对源代码、深入分析电子文档以及梳理证人证言,逐步还原出一条清晰而完整的“复制链条”。
最终的“关键一锤”,来自那台境外服务器里提取到的工程归档文件——它与华为的研发文档几乎完全一致,不容任何狡辩。
3.jpeg

2024年7月2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且五年内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行业。
其余13名团队成员也分别获刑2至5年不等。尊湃通讯公司被判处罚金1350万元,并没收已被冻结的9965万元资产,公司直接解散。所有涉案的技术文档和资料被裁定销毁,一个字节都不能留在世上。
4.jpeg

华为投入的九亿资金和三年心血,至此在法律意义上得到了清算,但现实的损失远不止于此。
就在判决公开前不久,另一个巧合发生了:美国高通公司突然宣布解散其位于上海的Wi-Fi7研发团队,并封存销毁相关资料。鉴于张琨曾为高通旧部,这一时间点的重合,为这起案件增添了更多耐人寻味的想象空间。
5.jpeg

叛徒与他的“厚礼”

张琨曾是华为海思的技术总监,掌握着Wi-Fi 6芯片的核心技术。2021年2月,他提出了离职,同事以为他要退休享福,谁知仅过30天,他就在南京注册尊湃通讯,高调宣布"重塑Wi-Fi芯片市场",一场蓄谋已久的技术盗窃就此展开。
惊人的操作在后面:他开出2-3倍高薪加股权,短短数月挖走华为海思20多名核心研发骨干,组建成"技术突击队"。
6.jpeg

这些人员在离职前夕,将截屏文件分割成小于10MB的压缩包,通过私人邮箱发送,将窃取的技术文档重命名为“OpenRF-v3.2”等名称,存入私有GitLab仓库规避审计,芯片流片后直接套用华为内部测试向量验证,使射频指标误差小于0.5dB。
华为在Wi-Fi 6芯片这块,花了整整三年,投入了九亿多块,才搞出来。尊湃这次偷走了,不光把华为这么多年的研发投入成果给拿走了,还影响到华为在Wi-Fi 7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未来专利授权能赚的钱也会打折,估计一年少了1到2亿美元左右。
这种几乎一模一样抄袭的方式,对于原创企业来说,损失真是难以估算啊。
7.png

细思极恐:内鬼的“建筑师”与“拆迁队”

要成功“搬运”技术,最得力的莫过于深谙内部体系的“家贼”。张琨正是这样的“建筑师”。但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凭借高薪、股权和旧日情谊,在离职前后迅速策反了二十余名华为核心工程师。这个团队,大多在华为任职多年,对无线通信、芯片架构到测试验证的每一个环节都门儿清。
他们对华为内部安全体系的了解,反而成了瓦解这套体系最锋利的刀。整个行动缜密得就像一场特工电影:有人在岗时偷偷截屏内部设计文档。有人手抄关键代码,生怕留下电子痕迹。还有人专门负责将庞大的技术文件拆分、压缩,打碎成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
8.png

他们心照不宣地分工协作,通过私人邮箱、网盘和U盘等多种渠道,小心翼翼地绕开公司密不透风的防泄密监控。所有零碎的机密最终被上传到境外服务器,在那里被重新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技术蓝图。
讽刺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华为面对外部封锁、内部全力攻坚自主技术的艰难时刻。当数千名工程师为民族技术通宵达旦、汗洒研发线时,一个由前同事组成的“内部团伙”却在背后悄悄地搬空粮仓。
9.png

尊湃通讯后续对外宣称“自主研发”的芯片,其架构、性能指标乃至功耗管理,竟与华为内部尚未公开的技术路线高度重合。更令人震惊的是,双方的测试数据几乎一字不差,连误差都惊人地一致,宛如从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孪生子。
资本逐利:盲目押注下的“合法化”假象

尊湃通讯的闪电扩张,显然离不开背后资本的推波助澜。在2020至2021年间,尊湃凭借“国产替代、技术突围”的宏大叙事,成功完成了至少三轮、总额数亿元的融资,其中不乏业内一线投资机构的身影。
10.png

在中美科技摩擦的背景下,这个故事显得格外诱人,以至于一些投资者甚至忽略了对技术来源的审慎调查。小米产业投资部通过旗下基金参与了尊湃的B轮融资,持股近10%。
事后,小米方面虽声称这只是一笔“纯财务投资”,自己也是“被坑”的一方。然而,这种对风口红利的盲目追逐,在客观上却为技术侵权行为提供了资金弹药和一张“合法化”的遮羞布。
11.jpeg

借助资本的推力,尊湃迅速搭建起产品销售网络,申请国家与地方的产业补贴,并顺利签下商业合同。它的社会影响力与合法性表象被迅速放大,从而更有效地掩盖了其技术根基的非法性。一个由窃取而来的成果,就这样被包装成国产创新的典范,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舞台中央。
警钟回响:信任坍塌,创新蒙尘

这场官司的胜利,远不止是法律对技术掠夺的回应,更像一面照出底色的镜子。它照见了在技术崛起的道路上,人心与职业边界是多么脆弱。那些曾为公司奋斗过、贡献过青春与智慧的骨干,为何最终会走向背叛?这其中固然有个人贪欲的驱动,但企业在管理文化、激励机制与信任维系上,是否也存在着让人心变冷的漏洞?
12.jpeg

当技术人员的价值感与归属感被短线利益侵蚀,再严密的防火墙也可能被从内 部攻破。三星、苹果等公司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内部技术泄密事件,这几乎是所有创新密集型企业共同的痛点。
技术可以流动,人才可以跳槽,但这一切都必须在法律与职业道德的框架内进行。试图用偷来的技术“闯关”,得到的终究是短暂的快感和长久的隐痛。
13.jpeg

这场代价沉重的司法判决,敲响的警钟,不仅仅是为了华为,更是为整个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中国科技行业。毕竟,真正能让一个产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从来不是一两个走捷径的“聪明人”,而是无数愿意凭耐心与担当,将创新变成明天日常的工程师,以及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对规则的敬畏。
参考信源:

罚金1350万!尊湃剽窃华为芯片技术案宣判,14人被判刑——潇湘晨报2025-08-01
窃取华为芯片技术!前海思14名员工被判刑,罚款超千万——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9267186938013563&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9336748234515262&wfr=spider&for=pc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