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苏超”爆火后,效仿者众多,为何效果大多不如预期?

上观新闻 · 3 小时前
1.jpeg
2.png
“苏超”联赛由一系列民间的小众体育活动,激发出一场很大范围的全民热潮,这是让大多数人始料未及的。江苏省足协数据显示,“苏超”已带动全省足球产业规模突破8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2000个。据统计,“苏超”开赛后,江苏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305%,酒店订单增10%,租车订单增20%,过夜游客占比提升至38%。
“苏超”这一现象级IP的成功经验,彰显出创新运营模式的强大经济文化带动效应。通过分析“苏超现象”形成的机理,并梳理出培育同类现象的路径,将为更多类似“奇迹”的出现提供借鉴。
什么是“苏超现象”:三环相扣
“苏超”从最初的地域性业余足球赛事,成为现象级的一场全民狂欢运动,被称为“苏超现象”。“苏超现象”呈现出激荡互动的“三环相扣”效应。
“内环”是那些与赛事直接相关的群体,包括参与赛事的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热心的观众,当然还有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他们撑起了赛事的核心内容,设计了可成立的模式与赛制,确保赛事能够顺利运转。
“中环”是那些由赛事带来的文旅热潮,在这次“苏超现象”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最大。许多人是到江苏某地看比赛顺带旅游,连吃带玩;更多人是蹭着热度来旅游,顺带看比赛,甚至根本就没看比赛(因为抢不到票,或者嫌票价太贵)。正是这个群体拉动了当地的文旅消费,与球迷们共同创造了“苏超现象”。
“外环”是那些关心甚至痴迷于“苏超现象”,天天刷屏,在办公室津津乐道的外围粉丝。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去江苏看球或者旅游的打算,但是依然能够享受“苏超”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带给他们的情绪价值。这类人群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开展交流,可能同时是内容的观看者、传播者、创作者、参与者,例如这次“苏超现象”中有大量根据基础信息加工的“二次创新”内容,创作者将个人创意融入其中,产出或精彩或幽默的自媒体产品。可以说,“苏超”从赛事发展为全民狂欢,“外环”功不可没。
上述“三环”联袂缔造了“苏超现象”,而官方媒体及诸多自媒体,则是导致“三环”彼此紧扣、相互增益的“助推器”。“内环”与“中环”间的互动,主要靠政府引导和牵线,从官媒宣传到具体的食宿交通安排等,搭建赛事与核心服务生态的链接。“内/中环”与“外环”间的互动则更多依靠民间自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离不开完善的内容创作生态,亦离不开成熟的媒体营销、文创设计、商业服务能力来推动流量变现。
为什么会出现“苏超现象”:“散养”vs“圈养”
关于“苏超”为什么能成为现在这样的现象级赛事,存在诸多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苏超”之所以能如此火爆,是因为政府足够宽容,勇于放手,从而能让民间活动自由生长。
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苏超”是政府“亲生”,事前精心设计,事中积极推动,才有这如此壮观的“苏超现象”。
第三种观点则介于两者之间,认为苏超是民间“野生”,但政府敏锐地抓住时机,“领养”过来,与民间携手推进,最终合力造就了“苏超现象”……
其实,“苏超”究竟如何“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怎么养”——“苏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于它是“散养”而非“圈养”。无论具有怎样的初始基因,赛事活动要打破圈层、形成影响力,就要充分满足普罗大众的普遍心理需求,因而最高效的培育模式就是“散养”,即营造开放的商业生态、宽松的社交环境,降低企业进入与用户发声的门槛,充分交给市场来选择。可以说,“苏超现象”的成功,应归结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天作之合。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传播模式,一方面能降低信息传播门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从而扩大受众面,让信息被“更多人看见”,可称为“横向传播”;另一方面则通过用户画像与内容标签,分析用户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将内容精准投放到垂直领域和细分群体,让信息被“有兴趣的人看见”,可称为“纵向传播”。在全新的传播逻辑下,信息同时沿着“横向”和“纵向”进行传递和扩散,打破了原有的链状传播规律,导致公众关注热点难以预测又无法复制,并且快速切换、快速迭代。
“苏超现象”就是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下应运而生并异军突起,凭借精准契合公众兴趣点,以及自媒体纷纷投入二次创作,毫无预兆地成为全民关注的“爆点”。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正是各级政府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社会热点,扩大宣传力度,链接文旅资源,完善配套服务,将“苏超”定位于区域良性竞合的载体,才造就了不仅吸引“眼球”,也能引领价值观、倡导正能量的现象级赛事。
怎么复制“苏超现象”:寻找寂静
“苏超”爆火,导致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苏超模式”。各地组织民间体育联赛,如足球领域新出现一些“省超”,及探索城市篮球联赛等。但效果大多不如预期。
其实“苏超”之所以能爆火,更像黎明寂静时刻的第一声鸡鸣:在这声鸡鸣有多嘹亮之外,关键在于那是一个寂静的时刻!回顾苏超联赛前后,多方面似乎都处于“寂静期”:
一是体育界乃至娱乐界的“偶像寂静”。足球、篮球等职业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持续下行,又接连出现一些负面新闻,导致民众逐渐失去关注兴趣。“苏超”恰好及时补位,提供“情绪”。
二是社交平台出现“内容寂静”。今年年初短视频平台面临增长瓶颈,用户亟须新内容刺激,兼具话题性和娱乐性的“苏超”成为内容创作与传播的完美载体,进而全方位挖掘并延展了赛事活动的内涵。
三是实体经济处于“消费寂静”。线上经济模式快速崛起,导致线下消费场景从“商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苏超”成功串联起了体育赛事、线下社群、旅游、餐饮等业态,亦通过自媒体平台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壁垒。
除了上述外部环境恰好处于“寂静时刻”,“苏超”这声“鸡鸣”能被众人听见,还因为精准契合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苏超”之所以能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以体育竞赛为实际载体,寄托了江苏各地人民的家乡自豪感,亦承载了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地域间始终存在的良性竞争意识。体育作为“社会情感基础设施”,当赛事作为民间活动而非职业竞赛时,就变成了普通人生活的延伸,更能激活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综上所述,苏超“石破天惊”的本质,是一场多重社会情绪与媒介传播的精准耦合。天时、地利、人和都为“苏超”创造了流行的外部条件,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快速向外传递能量,持续打破社会圈层,引起广泛的巨大共鸣。
可见,要培育“苏超现象”,绝不能只是简单复制地区性业余体育赛事的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发掘社会群体的关键情绪需求,寻找周围的“寂静点”和“真空期”,缔造顺应现代社交模式的情感链接方式,并寻求和当地特色产业、社会组织、宣传平台等开展协同合作。唯有不囿于特定模式,才能形成更广泛的触动与传播,“一鸣惊人”或许难以复制,但“百家争鸣”可绵延不绝。
“苏超现象”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新市场环境、新商业模式下,政府在市场活动中应找准功能定位,既不能放手不管、放任自流,也不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而是要逐渐从“点火器”转向“助推器”。在守住基本底线、做好价值引导的前提下,主动培育开放、宽松、共融的行业生态,激活市场的自组织、自发展、自协调能力。面向有讨论热度的社会话题或是有成长潜质的核心商品,政府要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用官方渠道发出民间声音,用官方资源放大民间热点,既要让核心赛事能从“苏超现象”中实际获益,也要让热度落地、将流量变现,让更多企业从中受益,让“全民狂欢”变成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研究专员;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标题:《“苏超”爆火后,效仿者众多,为何效果大多不如预期?》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陈宏民 谢天 杨云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