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这次准备捞几个亿?贾玲新片刚杀青就被抵制,令人担忧的一幕出现

电影集中营 · 3 小时前
如今看见贾玲的名字,但风向早已变了。
两年前,她还是那个靠《你好,李焕英》狂揽54亿票房、被捧上“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宝座的励志标杆;
如今,新片《转念花开》刚杀青,评论区却挤满了冷嘲热讽:“又来卖惨?”“减肥营销玩腻了,这次换传销噱头?”
曾经观众眼里“用真心换票房”的贾玲,怎么突然就成了“套路大师”?
1.png

其实贾玲的崛起,本就是一场精准踩中大众情绪的逆袭。
早年间她瘦瘦小小在相声圈挣扎,包袱抖不响,观众不买账,直到身材发福后反而找到了“自黑式喜剧”的密码。
拜师冯巩、上春晚、刷综艺,她那种“胖姑娘没包袱”的爽朗劲儿,成了娱乐圈独一份的观众缘。
2.jpeg

但贾玲聪明就聪明在,她没止步于当一个“搞笑工具人”。
成立公司、拉明星好友站台、在节目里偶尔提两句“当年住地下室啃馒头”的辛酸史,这些操作看似随意,实则步步为营。
既立住了“草根逆袭”的人设,又悄悄把流量变现的网织得密不透风。
3.jpeg

《你好,李焕英》的成功,堪称她“情感营销”的巅峰之作。
电影上映前,她早早在综艺里演过同名小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泪点深入人心;
上映时半个娱乐圈转发助阵,观众抱着“支持真诚创作”的心态冲进影院,结果发现片子确实有笑有泪。
4.jpeg

那时候,没人觉得贾玲在“算计”,毕竟谁会对一个哭着说“我想让我妈高兴一次”的闺女狠心差评呢?
可问题就在于,当同样的套路用到第二部、第三部时,观众的滤镜开始碎了。
5.png

《热辣滚烫》成了转折点。
这部电影翻拍自日本冷门佳作《百元之恋》,但宣传重点完全跑偏,全网都在讨论“贾玲暴瘦100斤”,电影本身反而成了减肥纪录片的附赠品。
6.jpeg

观众买票后才发现,所谓的“励志逆袭”只是瘦身前后对比图的视觉冲击,剧情平淡得像兑了水的鸡汤。
更让人膈应的是,拍摄期间贾玲团队严防死守,连一张路透照都不漏,摆明了要把“瘦身悬念”留到上映当炸弹。
这种把电影艺术降维成减肥综艺的操作,终于让网友炸锅:“我们是想看个好故事,不是来围观你上秤的!”
7.png

如今回头再看,贾玲的“人设崩塌”早有伏笔。
当年观众爱她的“真实”,是因为内娱遍地假人,她胖乎乎乐呵呵的样子像邻家大姐;
8.jpeg

可当这种“真实”被反复包装成营销工具,录节目必提艰辛往事、拍电影必打情怀牌。
甚至连瘦身都能变成票房密码时,大家终于反应过来:
原来从“喜剧演员贾玲”到“资本玩家贾老板”,她早就不靠逗乐吃饭,而是靠拿捏人心赚钱了。
9.jpeg

眼下《转念花开》的质疑声,本质是观众对“狼来了”的警惕。
尽管题材转向反传销正能量,主演还是张小斐、杨紫这些老熟人,难免让人怀疑“换汤不换药”。
更微妙的是,贾玲最近越发低调,瘦身后的她连综艺都很少上,仿佛在刻意淡化娱乐属性。
10.png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当“真诚”被透支过一次又一次,哪怕新片真能质量过硬,观众的第一反应也可能是:
“这次又准备怎么煽情?”
11.jpeg

娱乐圈从不缺逆袭神话,但所有神话都要面对同一个问题:
当掌声变成嘘声,是继续躺在功劳簿上复制套路,还是撕掉标签重新出发?
贾玲手里还握着“大腕娱乐”的资源和一群死忠粉丝,真要翻身,或许该学学《长津湖》后的吴京。
少说“我多不容易”,多拍点让人闭嘴的硬货。
毕竟,观众可能原谅你“炒冷饭”,但不会永远为情怀买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