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亿港口套现后,97岁李嘉诚突然抛售400套内地房产,曾经被叫做“超人”的李嘉诚,正在疯狂卖卖卖,还把赚到的钱搬去国外。有人说,他这是“跑路”。也有人说,他只是比别人看得更远。
过去十年,李嘉诚陆续抛售了在香港、内地的大量优质资产。办公楼、商场、写字楼,甚至最新连大湾区的400套房子都开始清仓甩卖。而与此同时,他悄悄把钱投到欧洲、加拿大、英国,把自来水、电网、港口买了个遍。
这位曾经的亚洲首富,为什么要这样干?是对香港没信心了吗?还是对中国经济唱空?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李嘉诚这十年的大撤退,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对普通人,又有什么启示?
一、昔日的超人,为何突然转身?
要知道,李嘉诚这名字,在华人世界几乎是财富代名词。他是怎么起家的?靠的就是一波又一波精准的押注。
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还是个动荡不安的小港口。那时候,李嘉诚只是个做塑料花的小老板。但他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习惯——读报、看政策、研究形势。他很早就意识到,塑料花是赚不了一辈子钱的,真正的财富密码在地产。
结果呢?香港经济腾飞,他提前低价囤了大把土地,后来城市扩张、人口增长,房价一飞冲天,李嘉诚就这样坐上了火箭。
有人说,李嘉诚最厉害的不是会赚钱,而是会等。他可以等上十年,忍别人忍不了的寂寞,然后在风口起飞的那一刻,一把收割。
当时的他,几乎就是香港经济的风向标。他投资哪儿,哪儿就火。他卖掉哪儿,哪儿就凉。
但如果你去看他的投资轨迹,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李嘉诚从来不是“情怀型”的商人。他对香港有感情,但他从不因为感情做决策。
在别人眼里,他是“超人”,是香港精神的代表。可在他自己眼里,他只是一个资本玩家。资本玩家最重要的信条就是:钱,要永远待在最安全、最能生钱的地方。
所以,2013年前后,他开始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卖。不断地卖。香港的地标级资产被一个个卖掉,内地的项目也陆续甩手。
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甚至骂他是“卖港贼”。可十年过去了,房价、经济、货币、地缘环境都变了,你再回头看,李嘉诚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在了节奏上。
这也是李嘉诚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他能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果断离场。他能在别人乐观的时候,开始撤退。
因为在他眼里,生意不是战场,不需要恋战。赢了就收,风向不对,就撤。
而就是这个“突然转身”,让他从“超人”,变成了“跑路王”。
二、十年大甩卖,他到底卖了什么?
如果你仔细去翻新闻,会发现李嘉诚的“卖卖卖”,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有条不紊、像计划好的一样。
2013年,他先是在香港卖掉了几栋核心写字楼,还清仓了上海和广州的一些大型商用物业。那时候很多人觉得奇怪——香港楼市那么火,内地一线城市也是涨得飞快,他怎么就这么早开始跑?
可接下来几年,动作越来越大。
2014年,他以约260亿港币卖掉了上海的东方汇金中心,转手就投向了英国的基础设施。2015年,他卖掉北京盈科中心,又清仓了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甚至连手上最有情怀、象征意义最大的香港地标资产——中环中心,也被他高价出手,接盘的还是内地资本。
这几年,长江实业几乎成了“卖楼机器”。有些项目,别人还在等升值,他已经把钱落袋为安。
到了2020年之后,他的节奏并没有放慢。疫情、全球货币大放水、香港局势变化,李嘉诚依然在卖。甚至有些项目,卖得比市场预期还要便宜。
刚刚,最新的新闻又炸了:李嘉诚家族决定出售大湾区约400套房子,总价高达几十亿港币。这个动作,让很多人直呼——“跑得也太彻底了吧”。
细数一下,他过去十年抛售的资产加起来,保守估计超过五千亿港币。这还不算他卖掉的公司股权和其他产业。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卖掉这些东西以后,并没有闲着。他投的钱去了哪?英国的电网、加拿大的油气、欧洲的港口、英国的自来水公司……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但都是妥妥的现金奶牛。稳定、垄断、刚需,哪怕经济衰退,也有人用水用电。
所以你就能看出来,李嘉诚不是在“跑路”,而是在“换筹码”。他只是把原来放在香港、内地的筹码,换成了更安全、更稳定的资产。
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资本最怕的不是赚钱少,而是赚的钱一夜之间没了。
你可能觉得,卖一栋楼换点现金不难,可对他这种级别的富豪来说,一旦资金被锁死、政策收紧、货币贬值,几百亿几十年打拼下来的家业,可能在几个月就缩水一半。
这也是为什么,别人还沉浸在房价上涨、香港地产神话的时候,李嘉诚早就已经动手,悄悄地把钱搬走了。
他不是一个追热点的人,也不是一个冒险家。他更像是一个顶级的“资金安全狂人”。
很多人笑他,说他没情怀,说他是“资本的冷血动物”。可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是你,几十年的积累,放在一个未来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市场里,你敢吗?
而李嘉诚最恐怖的地方就在于:他敢承认趋势变了,敢在所有人还乐观的时候,先一步离开。
所以,当我们看到新闻说“李嘉诚又卖了”,别只盯着数字看,更该想想,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是我们没看到的?
三、李嘉诚为什么跑?
有人说李嘉诚“没情怀”,但如果只用情怀去解释他的行动,那就太小看这个资本老狐狸了。
他为什么要跑?原因绝不只是单一的。
先看大背景。2013年前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进入高杠杆时代。开发商借钱买地、预售回款、再拿钱扩张,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能撑多久?李嘉诚当然比谁都清楚。
与此同时,香港的经济结构单一,房地产占GDP的比重过高,政府财政也高度依赖卖地。这样的市场,一旦遇到外部冲击,比如加息、美元流动性收紧,楼市就可能出问题。
再往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资本外流的压力越来越大。李嘉诚看着这些变化,他知道自己的资金量太大了,一旦风向逆转,想跑都来不及。
还有一个关键点:货币贬值。
别忘了,李嘉诚的生意是全球性的。他清楚港币虽然和美元挂钩,但内地资产一旦贬值,他的账面财富也会缩水。而英镑、加元、欧元这些货币,相对分散,可以帮他对冲风险。
所以你会看到,他把钱源源不断地投到英国、加拿大、欧洲,买的是啥?水务、电网、港口、铁路。这些资产有什么特点?垄断、刚需、现金流稳定,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
比如英国的自来水行业,几乎每个地区只有一家供应商。老百姓再穷也得喝水、用电。这种生意,就算经济衰退,也照样收钱。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李嘉诚很懂政治风险。
他一直强调“资本无国界”,可实际上,他的每一次撤退都踩准了政策节奏。比如,当香港社会矛盾激化、资本环境不稳定时,他的资产已经转移得差不多了。
他非常清楚,富豪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波动,而是规则变化。今天一纸新规,可能让几十年的积累瞬间蒸发。对普通人来说,这些东西可能遥远,但对顶级富豪,这就是每天都得考虑的问题。
换句话说,李嘉诚不是“跑路”,而是在做他最擅长的事:资本防御。
他懂得,在财富游戏里,活下来比赚多少更重要。就像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我宁可少赚一点,也不愿多输一点。”
回过头看,那些当年笑话李嘉诚“胆小”“没魄力”的人,现在才明白,他只是不跟任何趋势死磕。他知道自己能控制的只有两件事: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
所以你看,他从来不做最后一个离场的人。别人沉浸在“香港楼市神话”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撤退。别人疯狂追逐内地地产的时候,他悄悄在海外布局。
这就是顶级富豪的可怕之处:他们永远不在乎别人怎么骂,因为他们只在乎自己手里的钱能不能保得住。
四、超级富豪的嗅觉,普通人该学什么?
李嘉诚这十年的动作,其实就是把“资本的本能”演绎到了极致。
资本最重要的是什么?安全和收益。如果安全没了,收益再高也没有意义。李嘉诚之所以这么果断,就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钱只有在安全的地方,才有资格谈增值。
你看他卖掉的是什么?楼、商场、写字楼,这些看起来是“硬资产”,但本质上却高度依赖经济周期。房子再贵,一旦市场流动性枯竭,它就是一块巨大的负担。
而他买的是什么?英国水务公司、加拿大能源、欧洲港口、英国电网。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收益率可能不高,但胜在稳定、抗周期、垄断性强,哪怕经济衰退,它们依旧有稳定现金流。
这就是富人的思路:他们买的不是能一夜暴富的筹码,而是能源源不断吐钱的“现金奶牛”。
很多人只看到李嘉诚卖掉资产,却忽略了他换的是什么筹码。
为什么他不把钱放在银行躺着?因为通胀会吞噬财富。为什么他不去炒股票博暴涨?因为风险太大。他要的是那种“睡觉也能赚钱”的模式——钱变成资产,资产吐现金流,现金流再投入到新资产。
我们普通人能不能学?能,但不能简单模仿。
因为我们没有他的资金量,也没有他的资源和信息差。但我们能学到的,是他的逻辑。
第一,别把所有钱压在一个地方。很多人一辈子的积蓄都在一套房子里,结果一旦市场下行,房子卖不掉、现金流断了,整个人就被困住了。
第二,要明白“资产”不等于“房产”。很多人觉得买房就是投资,其实不一定。真正的资产,是能给你带来现金流的东西。比如好的股息股票、REITs基金、优质企业股权,这些才是真正能“养活自己”的筹码。
第三,别和趋势硬碰硬。李嘉诚为什么这么成功?因为他从不跟市场死磕。市场好,他赚钱;市场不好,他撤退。他不会因为“舍不得”就把钱留在错误的地方。
普通人最常犯的错就是,舍不得卖亏损的投资,舍不得承认趋势变了。李嘉诚的厉害就在于,他能冷静到在所有人贪婪的时候,先走一步。
很多人喜欢说,富豪能赚钱是因为他们有钱。可事实是,真正的富豪之所以越来越富,不只是因为钱多,而是因为他们从不跟钱过不去。
他们懂得,钱是一种能量,要让它流动起来,去能生钱、能保值、能抗风险的地方。
如果你总是把钱放在最熟悉、最“安全”的地方,比如存银行、买房,你得到的结果就是:钱不但不生钱,还在慢慢被通胀吞掉。
李嘉诚身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特质:他从来不做看似安全、实际上风险巨大的事。他买的资产看起来无聊,但越无聊,越能稳定赚钱。
而普通人呢?总想着一夜暴富,结果要么踩雷,要么被套牢。
如果你想变得更有钱,别盯着他买了什么房、卖了什么楼,而是想想:他在用怎样的方式,把钱变成真正的财富。
五、财富转移的窗口期,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很多人说,李嘉诚能这么玩,是因为他有钱。但换个角度想,他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一直这么玩。
穷人买房是为了住,富人买房是为了让钱生钱。穷人看的是价格,富人看的是现金流和风险。穷人觉得房子是最安全的资产,富人觉得“资产能不能动”才是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买了房,却一点也不自由。工资的大头拿去还房贷,手里没现金,生活只能勒紧裤腰带。表面上看你有一套房,实际上你是“房奴”,财富被死死绑住。
而李嘉诚是怎么做的?他不在乎情怀,也不在乎别人怎么骂。一旦发现趋势变了,就立刻把资产换成现金流稳定、风险可控的东西。别人说他没良心,他只会笑笑:市场又不是靠良心运转的。
穷人习惯慢半拍,富人习惯快一步。当房地产高歌猛进时,穷人拼命加杠杆上车,富人悄悄撤退。当市场泡沫破裂时,穷人还在幻想房价会回去,富人早就换了赛道。
这种差距,不是钱造成的,而是思维。
穷人喜欢盯着价格,觉得“买在便宜就是赚”。富人盯着现金流,问的是“这玩意能给我带来多少钱?”穷人喜欢赌一把暴涨,富人宁可赚得慢,但赚得久。
这就是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财富转移的窗口期,其实一直存在。比如现在,李嘉诚把钱搬去全球买基础设施,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也得移民?当然不是。但我们得学会看趋势,别把所有的筹码压在一个篮子里。
哪怕只有几十万、几百万,也要分散投资,让钱流动起来。
最怕的是那种“全押一个市场”的思维。你买了一套房,把全部身家都放在里面,一旦市场出问题,你根本没有第二条路。
而富人做的,是把钱分散在不同市场、不同币种、不同资产上。就算一个市场崩了,他还有其他的资产在运转。
李嘉诚这十年的操作,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钱不是用来“抱着睡觉”的,钱是用来找下一个安全的家。如果你不替钱做选择,市场就会替你做。
问题是,那时候的结果,你可能一点都不会喜欢。
六、李嘉诚给我们上的三堂财富课
李嘉诚的每一步,都像提前写好的剧本一样精准。你会发现,他从不和市场赌气,也从不在情绪里做决定。
回顾这十年,他其实给我们上了三堂很重要的财富课。
第一课:现金流为王。
很多人觉得资产就是房子、股票、存款,但这些东西如果不能持续带来现金流,那只能叫“存量财富”,而不是“现金牛”。
李嘉诚卖掉香港和内地的楼,是因为这些楼未来的升值潜力有限,而且变现速度慢。一旦市场不好,想卖都卖不掉。
他换来的是什么?是那些“每个月都能稳定吐钱”的资产。比如英国的自来水、电网,这些行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用户再穷也得付钱。
这就是顶级富豪的核心思路:资产升值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它能不能持续给你带来钱。
如果你手里有一套房,每个月只能“省下房租”,这不算现金流。真正的现金流,是房子租出去、钱能进到你账户里。
第二课:不要恋战情怀。
李嘉诚在香港打拼一辈子,他当然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但在资本的世界里,感情一文不值。
当香港楼市火爆时,他毫不犹豫地卖。当舆论骂他是“卖港贼”时,他也无所谓。他心里很清楚,留恋过去只会让自己被套牢。
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舍不得卖亏损的投资,舍不得承认自己看错了趋势。结果呢?眼睁睁看着亏损越来越大。
李嘉诚教会我们的一点就是:在市场面前,脸面不值钱。承认错了、及时止损,比硬撑着有尊严重要得多。
第三课:提前布局,分散风险。
很多人都说,要是我有钱,我也能做资产全球化。但别忘了,李嘉诚在还不算富裕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思维。
他做生意的逻辑一直是:有多条路可以走,别让自己只有一个选择。
当你所有的钱都压在一个地方,一旦出事,你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掉下去。而分散风险,就是提前给自己准备退路。
这不是只有富人才能做的事。普通人也可以从小额开始,买一些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哪怕是股息股票、基金、REITs,或者给自己留一笔随时能动用的现金。
富人之所以能越来越稳,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而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早承认:没有什么是永远安全的。
李嘉诚这三堂课,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极少。因为它们违背了大多数人的直觉:我们总想“放手一搏”,总想“情怀至上”,总想“等它涨回来”。可资本的世界,不讲这些。它只讲,谁先看清趋势,谁敢先行动。
七、普通人如何用小钱学李嘉诚的思维?
很多人看到李嘉诚的操作,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只有富人才干得了啊,我们哪有钱去买英国电网、加拿大油气?”
确实,咱们没那个资金量,也没那个渠道,但我们能学到的,是他的思维方式。
第一步,别把钱全压在一套房子上。
很多人把毕生积蓄都换成了一套房,还背着几十年的贷款。看似安全,其实风险很大。一旦房价下行、卖不出去、现金流断了,整个人就被套死。
李嘉诚教我们的是:钱不能全押在一个地方。就算只有几十万,也要留一部分现金做流动资金,剩下的钱分散投资。
第二步,把资产变成能吐钱的东西。
李嘉诚最喜欢的资产是那些每个月都能给他送钱的行业。我们没法去买电网,但可以买股息稳定的股票、基金,或者一些REITs产品。哪怕收益不高,但每个月能看到钱进来,你就会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第三步,别和趋势硬碰硬。
市场变了就承认,不要死撑。你买了一个投资亏了,不代表它会涨回来。李嘉诚之所以被骂“没情怀”,就是因为他从不拖泥带水。认赔也要走人,因为钱在手里,比躺在资产里强。
第四步,慢慢让钱全球化。
不是让你移民,也不是让你去买外国房子,而是学会把一部分钱放在不同币种、不同市场。比如买一些全球ETF基金、美元资产,这样至少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普通人最该明白的一点是: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规划出来的。
你越早明白“现金流比存款重要”,越早学会“分散风险”,你越有可能在下一次经济波动中站得住脚。
李嘉诚能成为李嘉诚,不是因为他赚得比别人快,而是因为他跑得比别人早。
对我们来说,也许做不到他的规模,但可以学到他的底层逻辑——钱要一直在最合适的地方。
李嘉诚这十年的操作,看似冷血,其实很简单:钱,只能放在最安全、最能生钱的地方。
他不爱赌暴富,也不跟市场硬拼。他知道资本的规则:先活下来,才有资格谈成长。
普通人最容易掉进的陷阱,就是用情怀做决定,用希望替代现实。我们买房舍不得卖,炒股不肯止损,结果一次次被市场教育。
李嘉诚教给我们的,是一种顶级富豪的冷静:当趋势变了,就不要恋战。钱不是拿来抱着的,是拿来找下一个安全的家。
所以今天想问问你:如果你有一个亿,你会怎么分配资产?是全押房产,还是留一部分去找现金流?
写下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多少人能在风暴来之前,先走一步。
如果这期内容让你有点新的思考,记得点个赞、留个言、顺手订阅一下。下一期,我们聊聊“普通人也能做的全球资产布局”,看看不靠运气,我们怎么才能守住钱、赚到钱。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