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社保”频繁冲上热搜!新规9月1日起实施,“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无效,对员

金融界 · 6 小时前
近期,“社保”一词频繁冲上热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社保新规9月1日起实施,“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8月1日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项将于9月1日正式生效的新规,明确了一个核心原则:无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任何 “不缴社保” 的约定均属无效。劳动者有权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
现实中,社保缴纳的 “变通” 现象并不少见。某外卖平台此前的调研显示,42.46% 的骑手未参加任何社保;驾校教练王正(化名)为多拿几百元现金,选择不缴社保,觉得 “孩子上大学要用钱,老家也买了新农合”。这种情况背后,是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通过 “放弃社保声明” 等方式规避义务,而一些劳动者因短期经济压力主动选择 “现金优先”。但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朱俊生指出,这类行为客观上侵蚀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严肃性,长期来看隐患重重。
最高法同步发布的典型案例为此划出清晰红线:2022年,朱某入职某保安公司时,双方约定公司不缴社保,改发补助。此后朱某以该约定违法为由解除合同,要求经济补偿。法院最终判定,缴纳社保是法定义务,不因约定免除,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这一案例明确了司法态度 —— 即便劳动者签字同意,“不缴社保” 的约定也无法律效力。
从数据来看,我国社保体系正稳步发展。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金累计结余6.13万亿元;截至2025年6月,这三项数据已增至10.71亿人、2.45亿人、3亿人,基金结余达9.83万亿元。与此同时,社保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城镇职工人均养老金达3825元/月,较2014年的2110元增长超81%,成为退休人员的重要生活支撑。
对员工和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新规实施后,劳资双方的权益与责任更加清晰。对劳动者而言,经济补偿有了明确标准: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但需注意,若企业已发放社保补贴,补缴社保后可要求劳动者返还这部分费用。短期来看,工资条上的 “社保扣除” 会让到手收入减少,但长期而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法定保障将为生活兜底 —— 从日常感冒报销到退休后的稳定收入,从工伤赔付到生育津贴,甚至大城市落户、买房等资格,都与社保缴纳紧密相关。
企业则面临更严格的合规要求。过去靠 “不缴社保” 压低成本的做法将难以为继,一旦被查实,不仅要补缴社保及滞纳金,还可能面临员工辞职后的经济补偿责任。国海证券测算显示,某外卖平台若按规缴纳社保,2025年新增成本约20亿元,占其净利润的15%。这将倒逼企业从 “人海战术” 转向 “高质量用工”,推动市场竞争更趋公平。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对灵活就业群体同样形成保护。针对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等常见的转包、挂靠用工现象,司法解释明确了承包人、被挂靠人的用工主体责任,确保劳动者能依法主张社保权益。而对企业而言,若选择非全日制用工(日均工作不超4小时,周累计不超24小时),虽无需缴纳社保,但这也意味着用工模式需更规范。
如何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生存?专家们提出了制度优化方向:持续降低企业费率,扩大缓缴机制,尤其向小微企业倾斜;同时建立更灵活的个人缴费机制,推动城乡社保制度并轨,方便补缴、续缴。同时,需防范企业将成本转嫁给员工,加强权益保障监督。
说到底,社保是国家构建的 “社会稳定器”,其强制性不仅关乎个体长远利益,更影响整个社会的风险抵御能力。9月1日起,这场围绕社保的变局将正式启幕,而在合规底线之上,如何让制度更适配新经济、新业态,仍需持续探索。
本文源自金融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