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朱龙广追悼会!遗体盖党旗,王伯昭六小龄童送别,恶心一幕再上演

华夏晋韵 · 4 小时前
谁能想到,86岁的朱龙广,最后的谢幕竟然是如此低调?一位老戏骨,一辈子演过无数角色,最让人铭记的,却是“如来佛祖”。
身份的反差,命运的无声转折,人生的终场景——都在8月6日清晨的八宝山兰厅悄然上演。
没有大张旗鼓的告别,没有铺天盖地的悼念,甚至讣告里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像是特意把一切都压低了音量。这样的送别,你见过吗?
1.jpeg

朱龙广,1938年出生于兰州,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一样,家境普通,没有显赫的家世加持,没有一夜成名的奇迹。
年轻时的他,做过文工团演员,也做过工人。不是少年成名,不是天赋异禀,更不是一步登天。一路走来,靠的是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磨砺。
他没有炫耀过自己的经历,也没有抱怨过起步的艰难,更没有在事业巅峰时忘记初心。最难得的,是他的那份朴素。
公交站台遇到粉丝,他微笑回应;节目组专程接送,他坚持自己乘公交。不麻烦别人,不打扰规矩,这种细节,是他一生品格的写照。
2.jpeg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86年。那一年,《西游记》全国热播,朱龙广凭借如来佛祖一角,成为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不是主角,不是高光位,但他把一种庄严与慈悲,演进了无数中国家庭的童年记忆。有人说他“演活了佛祖”,有人说他“气质天生”,还有人说“他的一声叹息就是慈悲”。
可外人不知道的是,朱龙广始终把功劳推给编剧、原著和剧组,他说自己只是“顺势而为”。没有自夸,没有炫耀,没有膨胀。
命运的另一面,是家庭生活的平淡。和妻子吴惠芳结婚半个多世纪,没有绯闻,没有口角,没有外人插足。采买要牵手,生病怕她摔倒,他说最怕的是“太太出门受伤”。
在这个动不动就爆出大新闻的圈子里,这样的婚姻太罕见。不是作秀,不是人设,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真实。但就算低调如他,最后的送别也难免被现实搅动。
3.jpeg

8月6号清晨,八宝山兰厅。大屏幕上轮播着朱龙广不同时期的照片,白色花海静静铺开。
棺木上覆盖着党旗,亲友守在一旁。不是每位演员都能有这样的告别。
有人质疑为啥要盖党旗,其实他生前是文工团骨干,老党员,资格够、身份在,这面旗帜是对一生奉献的致敬。不是形式,不是作秀,而是身份的注脚。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那一幕再度上演。追悼会现场,六小龄童、王伯昭低调现身送别,结果成了“集邮”对象。
有人追着签名,有人抢着合影,有人举着杂志往前挤。不是悼念,不是安静,而是追星。六小龄童表情尴尬,王伯昭板着脸签名。
合影的、签名的,或许觉得满足,但对于在场家属、老友,像是心头被塞进一块石头。庄重的场合,被这些举动搅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场面,难道真的是真心的送别吗?
4.jpeg

朱龙广的低调,最终成了他最大的标签。现场没多少大牌,没多少热闹,圈内老友和协会送花圈,战友悼念,兰州艺术学院送来挽联。
屏幕上八个字:“思念绵绵,音容宛在”。灵堂两侧的挽联写着:“悲智双运度众生自有圆,如来佛祖证菩提本无来。”
这30个字,既是对他角色的总结,也是对他人生的写照。
他没有炫耀过荣誉,也没有主动曝光过捐助学生的事,更没有在镜头前讲过自己多么德艺双馨。有人说他太低调,有人说他不善言辞,还有人觉得他“真性情”,甚至有点疏离。
可谁都没想到,这样的“例外”,才最让人怀念。谁都难免有点遗憾,有点锋芒,有点性子急。
5.jpeg

可像朱龙广这样,把一生过得安静、把表演做到极致、把家人照顾得温柔——这些才是真正的难得。
演员可以有无数种活法,有人热闹,有人低调,有人一生都是配角,却成为大众心里的主角。
不是所有掌声都要轰轰烈烈,不是所有离别都要万人空巷。有些人的消失,就是一场安静的告别。
一张党旗,一句挽联,一群朋友,就是他最体面的谢幕。谁说“低调”不能成为最后的高光?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