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华为芯片大案:9亿研发成果被盗,14人判刑,尊湃强制解散

科技铭程 · 昨天 20:02
近日,“中国芯片界最恶劣的盗窃案”在上海浦东宣判,14位前华为海思员工被判1-6年不等,罚金1350万元,尊湃公司9000多万资产被冻结,公司被强制解散,相关技术也被销毁。
事情经过
2018年,华为启动Wi-Fi 6芯片项目,要在5G时代拿下更多的话语权。
1.png

Wi-Fi 6相比上一代WiFi 5速度快了3倍,并且覆盖2.4/5GHz,完整涵盖低速与高速设备,并且安全性能很高,未来市场规模超过千亿。
为此华为投入了9亿研发资金,上百名工程师耗费3年时间,才彻底攻克核心技术,研发出了行业领先的Wi-Fi 6芯片。
当时张某时任海思半导体技术总监,恰好管理这个项目,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就动了歪心思。
2.jpeg

在拿到了部分WiFi 6核心机密和参数后,2021年5月张某毅然决然的递交了辞职信,之后在1个月时间内火速成立了尊湃通讯,公司主营业务就是通讯芯片。
尽管张某拿到了不少投资,自己手里又掌握着Wi-Fi 6芯片的关键架构设计、算法参数等核心技术,但是芯片研发实在太难了。
张某又联系到了华为海思的员工,承诺给出高于华为30%的薪酬,并且给予部分公司股权,到时候公司上市,大家都是亿万富豪。
部分员工信以为真,通过复制粘贴、截图的方式来窃取华为的WiFi 6芯片技术,之后再通过网盘、电子邮箱、U盘等方式将信息上传至境外的服务器上重组,任务完成后果断离职,加入尊湃。
这些人中不乏芯片领域的高手,包括:芯片架构设计的元老、掌握测试数据的核心成员、算法优化的技术大牛等等。
更令人佩服的是,明明是窃取的华为海思的技术,竟然毫不遮掩的推出“极为类似的Wi-Fi6芯片”。
3.jpeg

一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就能研发出WiFi 6芯片,这让华为大为震惊,仔细研究发现尊湃的WiFi 6芯片在关键性能、架构设计、射频指标方面与华为的相似度超过90%,40个关键技术点几乎完全复制,连射频测试数据的误差都微乎其微。
华为内部的技术人员产生了怀疑:“这是不是拿我们的设计图直接抄的? ”于是华为果断报警。
2023年4月,上海江苏两地警方联合行动,抓获了14名嫌疑人,查扣了7台服务器。
经过两年的司法审理,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件做出一审判决:
4.png

至此,华为海思芯片盗窃案告一段落。
令人费解的是主犯张某是华为海思的技术总监,级别达到了21级,年薪几百万,甚至可能上千万,却还要铤而走险窃取华为的核心机密。
5.png

张琨,江苏南京人,1998年保送至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及肯塔基大学,之后获得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2005年-2010年在高通担任射频工程师,2011年跳槽至华为海思,担任技术总监。
据内部人士透露,海思技术总监,并且带团队研究Wi‑Fi 6 芯片的专家不超过30个,年薪600万起步,并且还有部分股份,收入相当可观。
所以说张琨仅仅只是为了钱,去策划这起庞大的芯片盗窃案,理由有点牵强,但是如果加上他在美国的经历,以及美国国籍的传闻,似乎一切都能说得清了。
6.png

回想2025年4月格力股东大会,董明珠语出惊人:“我绝不用海归派,只用国内高校培养的人才!”甚至暗示,担心海归人才中有"间谍"。
这番言论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发酵,引发了争议,很多网友支持董明珠的观点,当然也有人反对,称这是在制造社会对立情绪,要求董明珠为此道歉。
董明珠有此言论,其实就是因为有了类似华为的遭遇。2023年,格力研究院曾聘用一位海归硕士,参与了公司核心技术的研发。但很快就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疑似称将格力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泄露给了海外企业,导致格力损失了价值约12亿美元的订单。
现在来看董明珠的说法不无道理,对于关键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要做到足够的预案,以防止技术泄漏。
“华为的芯片大案”还把另一家世界500强牵扯了进来,在网上兴起了一阵“讨伐风”。
7.png

从融资信息中,我们发现小米集团的身影,不过小米作出了澄清,只是正常的投资行为,截至2024年6月,小米共投资了430家企业,总账面价值为654亿元。
虽然小米澄清了此事,但是互联网上还是留下了记忆,对小米的未来投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现在案件已经宣判,但是后续影响还在持续。
8.png

华为的WiFi 7标准议价因为“案件”导致定价权大幅削弱,预计每年损失1-2亿美元的专利费。当然,后续的司法损失认定也会改变,不再以直接损失认定,将增加后续损失认定。
资本的投资逻辑也会发生改变,尊湃打着“华为系团队”拿到了3亿融资,未来这种光环会慢慢褪去,因为很可能涉及专利技术的纠纷。
投资方(高榕资本持股16.49%、小米持股9.98%)也会因为未尽技术来源审查义务卷入舆论漩涡,造成负面影响。现在红杉、高瓴等机构已经增设了“技术原创性尽调”环节。
企业开始更加重视技术保护提高物理防护、增设数字监控、设置权限隔离等,想要靠拆解、截屏、复制,极少数员工盗窃是无法做到的。
9.jpeg

人才的流动也会加强管理,此次华为芯片盗窃案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张琨从华为离职是携带了技术、机密的,之后以“高薪+股权”诱导了20多名海思员工离职,同样是带走了技术和机密。
即便是没有截屏、复制、手抄传送至海外服务器的行为,是不是同样构成了侵权行为,他们完全有可能拼凑出相关技术,所以对核心技术的离职,尤其是大规模同时离职,还是要做出限制。
华为芯片盗窃案告诉我们,只要涉及技术、机密盗窃行为,绝不姑息,要做到“伸手必被捉、捉住必研判”,震慑违法行为。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