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在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亮相,确实因为外貌和身材的变化引起了广泛讨论。这种变化背后,是一位顶尖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自然规律、竞技挑战和人生转型。
全红婵的大学新篇章与公众质疑
2025年9月,奥运冠军全红婵作为新生被保送进入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学习,并出席了开学典礼。此举符合国家关于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的政策,但部分网友对其文化基础能否跟上大学课程产生了质疑。事实上,暨南大学为全红婵这类优秀运动员制定了 “体教融合”的特殊培养方案,包括弹性学制(如允许用8年时间完成本科课程)和个性化支持,以帮助她平衡学业与训练比赛。
外貌与身材的变化
全红婵在开学典礼上的形象与许多人记忆中的“跳水小将”相比,确实有了显著不同:
- 身材变化:她看起来更加壮实,肩膀变宽,脸型也更圆润。网友用“虎背熊腰”来形容。这与她青春期自然发育(18岁身高体重增长)、伤病恢复期休养(2025年上半年因脚腕旧伤和腰部劳损休整)、以及长期高强度训练塑造的肌肉线条有关。
- 容貌变化:她留起了长发并扎起马尾,面部婴儿肥褪去,轮廓更显成熟,眼神中也多了份沉稳,标志性的痣在某些角度下也不那么明显,整体气质更显稳重。
变化背后的主要原因
全红婵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不可抗拒的“发育关”:女性运动员在青春期(通常10-15岁开始)会经历身高、体重的显著增长,荷尔蒙变化也容易导致脂肪囤积。对于跳水这类对体重、身形、空中姿态控制要求极高的项目,发育带来的体型变化会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如增加入水阻力、影响转体速度。这是几乎所有女子跳水运动员都必须面对的挑战,郭晶晶、伏明霞等都曾经历。
- 伤病的困扰与恢复期:2025年上半年,全红婵因脚腕旧伤复发和腰部劳损退出了全国跳水冠军赛和世锦赛。在伤病治疗和恢复期间,训练量不可避免减少,身体容易“发福”。
- 高强度的专项训练:运动员的训练旨在提升竞技表现。据报道,为适应发育后的身体,全红婵的训练增加了力量和肌肉含量的比重,这也会让体型显得更壮实。
- 遗传因素:有报道提及全红婵的家族成员体型偏丰满,这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影响。
⚙️ “发育关”对跳水运动员的挑战
“发育关”是女子跳水运动员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坎。身体发育带来的身高体重变化,会直接影响技术动作:
- 技术动作需要调整:身高每增加1厘米,入水角度偏差可能超过2度;体重每增加1公斤,空中转速可能慢0.1秒。这意味着运动员几乎需要重新适应和打磨每一个技术动作。
- 历史先例:成功渡过“发育关”的运动员不乏先例。伏明霞通过技术“换芯”,将依赖“轻、飘”的技术升级为更适合成年体型的“力量型”技术;陈若琳则选择了追求极致的动作稳定性和入水质量。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全红婵的坚持与努力
面对挑战,全红婵并未放弃:
- 积极恢复训练:据报道,她进行了每天6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包括核心力量、水中动作重建以及严格的饮食控制(每天约1200大卡)。到2025年8月,其体重已减超10斤,引体向上从3个提升到8个,肌肉力量明显增强。
- 专注技术调整:她和团队正努力重新适应技术动作,目标是恢复其招牌动作“207C”的高质量完成度。
人生的新阶段
进入大学,标志着全红婵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无论她最终能否重返竞技巅峰,这段经历都是她成长的一部分。公众或许可以:
- 多些理解和鼓励:运动员的成长充满挑战,身体变化是自然规律,她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训练调整和社会的理解支持。
- 尊重个人发展:正如其教练陈若琳所说:“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发育期,全红婵的天赋和努力将助她跨越难关。” 无论她未来选择如何,那个曾在跳台上创造“水花消失术”的女孩,已经是中国体育的传奇。
小结
全红婵的变化,是青春期发育、伤病恢复及运动员特定训练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跳水运动员而言,“发育关”是一道严峻挑战,但历史上也有成功渡过的先例。
目前,全红婵正在努力调整和恢复,并开启了大学生活的新篇章。对于她的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抱以更多的理解、耐心和祝福,期待她在人生的新赛道上继续发光发热。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