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文最近因为一次剪彩现场的小失误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议,一下子把热度推到了风口浪尖。要说他以前一直算是观众缘很强的那种,无论演黑心药商还是冷面特务,戏里全都一副硬汉样儿,私下却是耿直有梗的“老顽童”,不少人因此喜欢上他的反差感。这次事件,却让许多人质疑他是不是已经开始迷失在“搞笑人设”中。
他本来默默无闻多年,靠实打实的表演出圈。观众记得住角色,脸却记不牢。直到后来频繁出现在综艺,这才让人注意到他的性格也很鲜活。节目里摔跟头、分西瓜耍赖,被叫叔叔还会炸毛,每次都让粉丝笑到肚子疼。哪个50岁的演员有他这样放得开?
这份“放飞自我”的路数对综艺来说是加分项,可转场到正式商业活动的时候,就不是一回事了。9月那天他穿着白西装,走上品牌开业仪式,怎么都没想到会成大型翻车现场。剪彩环节时,他费了很大劲都没剪断彩带,本来这一幕大家还能觉得有点憨。
“真正引爆舆论的是他剪下彩带转手就扔在地上,连头都没回。”
品牌老板脸色黑了下来,现场气氛依旧,他好像也没意识到问题。直到老总弯腰帮忙捡起彩带递回手上,这种场景被拍了个正着。一时间,“没礼貌”“不懂规矩”的批评全都来了,视频、截图被传播得飞快。以往随性的性格突然被当成反面教材。
李乃文也不是第一个因“人设翻车”而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的男演员。观众本身是愿意接受有缺点、有毛病的真实艺人的,尤其看惯青年偶像那一套装腔作势,更想看点真性情。问题是,一味玩幽默但忽视了场合,结果就会像这次一样变成扣分。
气氛真的很微妙。品牌请明星来,指望有人气、讨彩头,希望仪式顺顺当当,他这边却一边手忙脚乱一边乐呵呵。别人可能觉得他可爱,主办方只会觉得不专业、不尊重。这其实不是单纯表演失败,而是职业素养的疏漏。他明明演正剧这么严肃,却在现实里处理细节时差了火候。
其实这样的“鬼马”行为并不少见。很多叔圈艺人在综艺混熟之后,面对舞台以外的公众场合容易放松警惕,把综艺做派带到正式活动中。观众乐意看笑话,但合作方看重仪式感、流程,这种错位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只是谁这次站到了风口。
“网友吐槽他‘手把手示范什么叫自毁形象’,这话虽然刻薄,但的确戳中了点子。”
事后很多人倒不是不喜欢他了,只是觉得有些东西不能混用:你在综艺上摔倒很搞笑,但品牌开业、公司剪彩,这些讲究体面和吉祥的话场上出丑就全变成减分项了。这种负面评价很容易波及到他的新戏上线,被观众看见时,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这些“翻车时刻”。
李乃文团队这回估计也挺头痛的。在这样的活动上提前过流程、提醒礼仪细节,本该是基本功。他自己即兴发挥习惯了,可能觉得轻松一点能缓和气氛。而现实是,一旦出了错,没有多少补救机会。“尴尬”和“不专业”的标签一旦贴上,不是一两句道歉能抹去的。
回过头看,其实行业里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问题。不止演员,主持人、歌手、甚至网红,都尝试平衡自我表达和场合规范。国内娱乐圈尤其讲求两面——一面讨观众、一面让商家放心。这种分寸感本身没有标准答案,但底线就是别让对方难堪。
品牌方其实最怕的是这种突发状况,他们追求的是稳定、可靠。如果一次活动留下了“全网恶评”,即使短期热度很高,大概率还是要避开风险。对其他想合作的企业来说,“会不会也出洋相”一下子变成了顾虑。他的发展空间甚至可能因此被明显挤压。
普通观众也会跟着摇摆。一开始觉得他可爱、烦人又真实,很能共情。但重复多了或者出现失误,就会渐渐腻烦。尤其当一个人的标签太明显,每次上镜都靠闯祸、耍宝炒热气氛,慢慢就会让人觉得没什么新鲜劲,期待值降低不少。
大家都知道娱乐圈风水轮流转,每个人都可能忽然跌入舆论低谷。他这些年刚刚站稳脚跟,好不容易刷足印象,却因为一次小小的细节,让观众记住了负面画面。说明这种所谓“接地气”的人设,其实非常脆弱,经不起出错。
有心人可能会想,他会不会也因此更谨慎,以后在各种公开活动前再三演练,把自己“综艺态度”收敛起来?毕竟能撑到五十多岁还有鲜活生命力的演员,本身就很不容易。这种小挫折如果能带来反思,也算没有白经历一场尴尬风波。
但不管怎么说,“尊重别人、顾及场合”始终得摆在第一位。这些讲究既是礼貌,也是跟市场打交道的底线。他以后想签品牌、出演更多大戏,这道坎必须迈过去。依靠“翻车”吸引流量最后伤到的都是自己和粉丝。
可能很多入行艺人还得提醒自己一句:工作和生活终究不一样,再怎么喜欢表达自我也不能忽略规矩——否则付出的她们,很可能只是短暂流量,而不是长久信任。“混号子”容易,但被贴“失礼”就难翻身了。
普通人其实也应该记得这一课,有时候自以为是的幽默或者即兴举动,说不定别人眼里只是麻烦事。谁都有马失前蹄,可如果能及时收住,不让表象毁掉口碑,那反倒能让自己更走远。
不是所有的人设都适合所有场合。他这次尴尬翻车,其实也是好事,把自己的问题提前暴露出来,也许比多赚几个热搜对他更有价值。如果以后能有新的作品超越这次风波,那观众依然还是欢迎努力又真实的老演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