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喜欢被关注,我们尊重他的选择。”陈若仪这句话一出,评论区直接静了一下。
16岁的Kimi在生日照里,再次只留了个背影。
这不只是“藏娃”,更像在给娱乐圈示范什么叫边界感。
先把背景捋一下。
每年Kimi生日,林志颖都会在社交平台发文晒照,摆蛋糕、点蜡烛,但从不露正脸。
网友一边祝福一边好奇,这个当年全网“云养”的奶娃,长成啥样了。
2013年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实录里,Kimi一句“爸比你会唱小星星吗”直接封住观众心巴。
节目结束他立刻从镜头里撤退,不接综艺不接广告,像是把童年交还给自己。
十年里他只以侧脸、背影、贴纸出现,堪称“隐身星二代”。
这次陈若仪在评论区正面解释,儿子性格内向,不喜欢被围观,所以家里尊重他的感受。
现在的Kimi已经一米八多,站在爸爸旁边都要俯视半个头。
偶遇路透里,他穿白T戴口罩,眼神澄净,有点腼腆,站在人群里还是会被注意到。
他们俩的感情走得也不热闹。
车展相识、低调相爱,先有孩子后补婚礼,一路都把生活过在幕后。
没有花式营销的秀恩爱,倒是把耐心和稳定,悄悄浇在了孩子身上。
三个儿子,各自节奏,家里一碗水端平。
生日蛋糕这些年都订同一家、一个味道,让兄弟们共享同一份记忆。
妈妈年年给Kimi写长文,“谢谢你包容我第一次当妈妈”,爸爸说孩子像风筝,盼望他飞得更高更远。
放到行业里看,这一幕挺反常识。
过去几年“亲子内容”是流量富矿,晒娃、带娃直播、亲子综艺一条龙,商业链条成熟得很。
而监管也在收紧,网信部门多轮“清朗”行动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综艺对未成年人参与把关越来越严。
与其把孩子推到镁光灯下,不如先把决定权还给他。
心理学讲“自主性支持”,被尊重的孩子,更容易长出内在驱动力和边界感。
真正的炫娃,是不打扰。
横着比,比的也不是谁家娃更上镜。
邓超孙俪、周杰伦昆凌、胡歌都尽量不让孩子成为公众谈资,稳稳护住私人生活;相反,公开过度的案例,孩子一件衣服一个耳钉都能被放大解读,像黄多多当年那波舆论,就是不必要的风浪。
再看《爸爸去哪儿》那一代,森碟、嗯哼后来都逐渐淡出,家长们的选择越来越谨慎。
传播学里有个“聚光灯效应”,人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何况是被围观的未成年人。
孩子一旦被贴上“可爱”“乖”“懂事”等标签,长大就可能背着这些期待生活。
拟社会关系让网友有了“参与感”,可这份参与感不该越过孩子的边界。
说实话,我看到这段生日视频,心里是有点佩服的。
林志颖经历重创后,把家人放在第一位,那种回归日常的笃定,才是最难学的功课。
不把孩子当流量,是父母的顶级自律。
最后留个记忆点吧,热搜能捧红一个孩子,但真正能守住一个孩子的,是父母的边界和耐心。
长相这件事,等他愿意那天再见也不迟。
你更支持“晒娃分享”还是“隐私至上”,在亲子公开与保护之间,你会怎么选。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