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尊严与正义的胜利
2025年8月,天津市津南区法院的一纸生效判决,让崔丽丽成为国内首例职场性侵获工伤认定的受害人。这场历时近两年的维权之路,不仅改写了工伤认定的司法实践,更让公众看到了一位妻子的坚韧与一位丈夫的担当。
2023年9月22日,作为公司销售总监的崔丽丽受指派赴杭州出差,在一场商务宴请后醉酒,遭到公司实控人王某性侵。半个月后,她在酒店监控录像和工作人员证词的帮助下,终于拼凑起破碎的记忆,果断报警。酒店走廊的监控画面记录下了关键证据:醉酒状态的崔丽丽被王某拖拽进入房间,以及她后续在走廊的痛苦状态;隔壁房客无意间录下的呼救声,更成为王某强奸罪成立的重要佐证 。2024年4月,王某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但正义的实现并未就此止步。
让崔丽丽始料未及的是,刑事案件宣判仅16天后,公司竟以"未遵守请假制度、无故旷工"为由将其强制开除。这场突如其来的解雇,将受害者推向了更深的困境,也让她下定决心追究到底。"他们不仅不想承担责任,还要彻底抹去我的存在。"崔丽丽在后来的采访中回忆道。
工伤认定的过程充满波折。公司援引《工伤保险条例》中"醉酒不得认定工伤"的条款提出抗辩,试图将责任完全推给受害者。但天津市津南区人社局依据第十四条第五项"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规定,结合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出具的专业意见——确认崔丽丽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性侵事件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最终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这一认定突破了传统司法实践的局限,首次明确了"因公外出期间的休息场所属于工作场所的延伸",将精神伤害纳入工伤范畴,同时确立了"醉酒状态不免除企业工伤责任"的重要原则。
在这场艰难的维权战役中,崔丽丽的丈夫始终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从陪同妻子前往酒店调取监控,到以代理人身份参与每一次庭审,他用行动诠释了"伴侣"二字的重量。"有人说我们该离婚,说我该'踹掉'受欺负的妻子,这简直荒唐。"他在接受采访时愤怒反驳,"如果你的孩子遭遇校园霸凌,你会遗弃他吗?我陪她维权,不是选择题,是做人的底线。"当被问及维权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刻,他坦言:"看着她接受一次次心理治疗,忍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去取证,我心如刀割,但从未想过放弃。"
这场维权的核心突破在于工伤认定的三大司法创新。其一,将商务宴请后的酒店房间认定为"工作场所的延伸",突破了传统工伤认定中对工作地点的机械理解;其二,明确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伤害可纳入工伤范畴,填补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空白;其三,厘清了"醉酒状态"与工伤认定的关系——即使劳动者存在醉酒情形,只要伤害系第三人犯罪行为导致,用人单位仍需承担工伤责任。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判例中强调的:"对职工进行工伤认定时,不能要求其为'纯洁的受害人'"。
崔丽丽的胜诉离不开专业的法律支撑和完整的证据链条。为获取精神伤害的法定证明,她在安定医院接受了12次心理咨询和近三个月的药物治疗,最终拿到专家会诊的正式诊断,为工伤认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劳动仲裁委员会最终裁决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各项费用共计113万元,这笔赔偿不仅是对受害者的经济补偿,更是对企业冷漠行为的法律惩戒。
此案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体维权的范畴。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曹辉评价道:"该案通过司法判决突破了传统工伤认定边界,确立的精神伤害认定、外出场所延伸性等原则,对完善职场性侵救济机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警示企业必须正视职场安全责任,不能将商务应酬异化为权力滥用的温床;更提醒所有劳动者,遭遇侵害时保存证据至关重要——出行记录、通讯记录、监控录像、证人联系方式和医疗记录,都是维权路上的重要武器。
回顾这场维权之战,崔丽丽的丈夫感慨万千:"赔偿金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讨回了公道。"他的话语朴素却有力,道出了无数维权者的心声。从刑事判决到工伤认定,每一步都凝聚着受害者的血泪与勇气,也彰显了法治进步的艰难与必然。
当2025年8月11日到来,涉事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提起上诉,判决生效的那一刻,崔丽丽在社交平台上写下:"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这场胜利不仅属于她个人,更属于所有勇于反抗职场侵害的劳动者。它证明,即使身处权力不对等的职场关系中,个体尊严仍能得到法律的捍卫;即使遭遇最深的黑暗,只要有爱与勇气相伴,正义之光终会穿透阴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