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那张“于和伟版毛泽东”的定妆照,像一把钝刀,把唐国强几十年攒下的“主席滤镜”划开一道口子。
评论区吵得热闹,有人嫌于和伟不够像,有人嫌唐国强太像——像到被定型,像到连综艺里笑一笑都像在背台词。
这事儿怪不到谁头上。
观众不是故意翻脸,只是看腻了同一张脸演同一个人。
唐国强演了四十多年,从《长征》到《建国大业》,把主席从青年演到老年,演成了“标准答案”。
可标准答案一旦写死,后来人连改个标点都像犯错。
于是制作方开始找“新解法”,于和伟恰好撞在枪口上——他不算最像,但眼神里有股子“不信命”的劲儿,和中年主席照片摆在一起,居然对得上频道。
唐国强不是没挣扎过。
早些年他试过演诸葛亮、演雍正,观众买账,但心里总嘀咕:“这不是主席吗?”再后来,连演个退休老干部都像在开会。
市场更现实:年轻观众追《狂飙》里的张颂文,追《漫长的季节》里的范伟,谁还守着老版“帝王专业户”?
于是七十多岁的唐国强出现在综艺里,被弹幕骂“晚节不保”。
可换个角度想,不露面,谁还记得他?
于和伟接这个角色,其实赌得更大。
演好了,是“打破垄断”;演砸了,就是“亵渎经典”。
观众对主席的想象太具体:湖南口音、叉腰姿势、抽烟的弧度……任何一点偏差都会被放大镜照。
但于和伟敢接,说明他清楚:再经典的角色,也需要“活人”来演。
唐国强当年第一次演主席时,也被骂“奶油小生不像伟人”,后来靠一部部作品硬把质疑声压下去。
现在轮到于和伟走钢丝,底下全是等着看热闹的。
最尴尬的是制作方。
他们既想要唐国强的“稳”,又想要于和伟的“新”。
资本永远跟着流量跑,今天捧你上神坛,明天就能把你当背景板。
老戏骨们年轻时靠演技杀出血路,老了却发现,演技成了最不值钱的——观众要的是新鲜感,是“没见过”。
说到底,这不是两个人的战争,是时代在换题。
唐国强像一本翻旧的教科书,页脚卷边,字迹泛黄,但知识点全对;于和伟像新印的辅导册,封面花哨,答案却未必标准。
观众吵归吵,心里都明白:教科书不能扔,辅导册也得有人写。
只是下次热搜再爆“某某演主席”时,希望别急着骂“毁经典”,也别急着捧“新神”。
角色是死的,演员是活的,让活人演活人,才是对角色最大的尊重。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