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同样是“主席”扮演者,于和伟、古月、唐国强比较,差距一目了然

把片加满 · 4 小时前
每次新演员挑战毛泽东特型角色准上热搜。
最近于和伟在《伟大的长征》定妆照曝光,评论区直接分两派:一拨人刷"不像别毁经典",另一派喊"期待神韵派"。其实吵了三十多年的话题没变过——演伟人到底该照着照片复制粘贴,还是允许演员注入灵魂?
1.jpeg

古月当年被叶帅钦点时,全国观众对主席的认知还停留在画像和纪录片。那时候谁敢在主席像前翘二郎腿?这种集体记忆决定了特型演员必须百分百复刻外貌细节。唐国强接棒时赶上市场经济爆发期,观众开始意识到领袖也是人,这哥们儿愣是顶着奶油小生的骂名,用《长征》里的烟嗓和破草鞋把角色拽下神坛。现在短视频把历史课搬进手机,00后能在弹幕里吐槽"教员发型又乱了",社会环境早不是当年需要精神图腾的时候。
2.jpeg

看看隔壁行业趋势就知道,正剧都在往"人性化"转型。《觉醒年代》里毛泽东冒雨奔跑那段,多少人截图当表情包?导演敢让伟人淋成落汤鸡,恰恰符合当下年轻人反权威的审美。不是说形似派过时了,去年献礼片《长津湖》里形神兼备的特型演员照样炸场,关键得看作品定位。重大历史节点需要符号化形象,人物传记片则需要更多心理侧写。
3.jpeg

业内选角标准变化更明显。以前特型演员基本被固定班底垄断,现在启用非特型演员已成主流。张桐演李大钊之前是《亮剑》里的魏和尚,这跨度搁二十年前能被口水淹死。片方现在更看重演员塑造复杂性格的能力,毕竟流量时代观众耐心有限,没有立体的角色塑造,年轻人随时切去刷短视频。
4.jpeg

其实观众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父母辈可能更认可古月吃饭时都要拿筷子的角度,年轻人却觉得唐国强在《建国大业》里那句"人民万岁"的破音更有感染力。这次于和伟被质疑,本质上是不同代际审美观的碰撞。别急着下结论,等正片出来看具体场景处理,说不定浴室谈判戏能成新经典。
5.jpeg

说白了,历史人物影视化从来都是时代需求的镜像。八十年代需要精神信仰实体化,如今需要打破认知茧房。与其争论谁更接近真实,不如思考这个真实究竟是照片里的定格瞬间,还是无数人记忆叠加的集体想象。当AI换脸都能完美复刻外貌时,或许观众更需要看见历史人物眼里的光。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