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同样是演“周乙”,将于和伟跟张嘉益放一起,两者差距一目了然

IOCOscar6 · 昨天 12:42
同一角色评分差距0.8,张嘉益于和伟谁把周乙演活了?
豆瓣短评里一条高赞写得挺狠:张嘉益的周乙像老酒,越品越苦;于和伟像匕首,见血才懂疼。

两部作品相隔九年,分数只差0.8,却把人看哭和把人看燃两种体验拆得明明白白。
周乙真有其人。
伪满警察厅档案记载,1936年哈尔滨特务科内部潜伏着一名代号山雀的情报员,三年间送出七十四份加密电文,亲手拉响过四次车站爆炸警报,却从没留下一张照片。
编剧全勇先找资料时发现,山雀留下的唯一痕迹,是档案末尾潦草的一行字:若被捕,请先救孩子。
2012年的剧版拍了四十集,把这句话拍成了生活流。
张嘉益演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脊柱炎让他走路有点弓,正好成了长期潜伏的疲惫感。

他每天回家先擦枪,再给女儿改作业,饭桌上聊的是明天谁去接孩子,转头就得决定要不要把同志卖掉。
观众最怕的一场戏,是他坐在电车最后一排,对面就是日伪特务,他连呼吸节奏都不敢变。
2021年的电影版只有两小时,张艺谋把节奏压成心跳。
于和伟四十八小时没合眼拍的那场雪地枪战,剪出来只剩两分四十秒。
他全程没说一句台词,靠眼皮抖动和右手小指抽筋传递信息。
有场戏他隔着火车玻璃看见战友被拖走,镜头推进,眼白里全是血丝。

那天片场温度零下二十七度,雪是真雪,眼泪落地就结冰。
很多人不知道,张嘉益原本是电影版第一人选。
开机前三个月,他旧伤复发,连蹲都蹲不下。
制片人连夜飞沈阳请于和伟救场,辽宁人自带的口音,在哈尔滨雪夜里一点不违和。
张艺谋后来解释,电影需要一张能藏住刀的脸,于和伟刚好合适。
道具组藏着细节。

剧版里张嘉益的公文包用了五年,边角磨得发白,里面塞满票据和药瓶;电影版于和伟的皮手套只出现三次,每次都在流血。
一个用加法堆出日常窒息感,一个用减法把每滴血都算成代价。
现在重看这两版,你会发现年龄才是真正的导演。
2012年观众还想看英雄怎么活,2021年大家只想知道英雄怎么死。
张嘉益的版本让人相信,地下工作是把日子过成刀口;于和伟的版本让人清醒,刀口上的人根本来不及过日子。
一个问你敢不敢把软肋交出去,一个告诉你软肋早就被敌人标好了价。

最扎心的对比藏在结局。
剧版周乙最后把女儿托付给战友,自己走进刑讯室,背影佝偻得像老工人;电影版周乙被子弹打穿喉咙前,还在用摩斯密码敲出撤退指令。
前一种疼在生活里,后一种疼在骨头里。
如果你最近刚好刷到潜伏题材的短视频,会发现九年前网友刷张嘉益演技封神,九年后弹幕在刷于和伟杀疯了。
其实不是谁更好,是我们终于看懂了两代谍战的不同活法。
张嘉益教会我们恐惧可以藏进柴米油盐,于和伟证明信仰根本不需要台词。
原来最狠的刀,从来不是枪响那一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