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屡次因网友评价情绪失控,暴露行业普遍存在的自恋型人格隐患。
在近期《喜剧之王单口季》播出期间,资深创业者罗永浩因网友建议"节目主持换庞博更合适"的普通观众留言,持续发布四十余条带有性别攻击色彩的微博反击。这场持续两天的舆论混战,既凸显过气网红维持热度的焦虑,更折射出娱乐行业长期纵容"巨婴式表达"的深层危机。
明星破防事件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从某流量明星起诉素人网友索赔百万,到某导演因豆瓣差评宣布退圈,此类事件的共通点在于:当明星光环褪去后,部分从业者无法接受自己回归普通人的市场评价体系。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处于资源倾斜环境中的从业者,其自我认知系统会逐渐异化。耶鲁大学情绪管理实验室2019年发布的《名人心理危机白皮书》指出,58%的受访艺人存在"认知校准障碍",即无法客观评估外界评价的真实指向。
具体到罗永浩事件,其将主持人业务能力讨论偷换为"颜值即正义"的性别战争,本质是典型的概念混淆防御机制。这种通过转移矛盾焦点来规避核心问题的手段,在过气网红群体中已成固定话术。类似操作在直播带货领域同样常见,当消费者质疑商品质量时,主播常将其转化为"家人们不支持国货"的道德绑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情绪勒索正在污染正常的文艺批评生态。
面对公众人物滥用话语权的现状,行业急需建立更健康的反馈机制。韩国放送演艺协会设立的"冷静期"制度值得借鉴——要求艺人在遭遇负面评价后,必须经过48小时冷静期才能公开回应。这既保护了艺人的心理健康,也维护了大众的表达自由。与其纵容明星用情绪化表演制造话题,不如建立真正专业的口碑评价体系,让节目质量回归艺术本身的价值判断。
看着五十岁的人还在玩初中生拉黑举报那套,确实挺幻灭的。当年觉得真还传挺励志,现在看这种逮着普通网友较劲的样子,真分不清哪个才是真人设。庞博能站稳脚跟,靠的是四季脱口秀大会实打实的段子储备,主持控场该接的梗一个没漏。某些人与其天天研究怎么骂人上热搜,不如去开放麦练练基本功。观众从来不是瞎子,前脚刚说完别人看脸,后脚自己直播间的美白仪倒是卖得飞起,这套双标打法早该过时了。说到底,过气不可怕,可怕的是过气了还死抱着顶流的架子不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