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罗永浩为什么对何广智如此挑剔?

镜花水月 · 3 小时前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第八期让观众看得五味杂陈。
最戳人的不是演员水平波动,而是罗永浩对何广智的严厉点评引发业内长久憋着的问题——当脱口秀评委既要当裁判又想当教父,这行还容得下真实声音吗?
1.jpeg

资深观众都明白,评价喜剧本没有绝对标准,但当手握话语权的大佬把个人审美包装成行业标杆,这事儿就变味儿了。
2.jpeg

罗永浩对何广智的反复敲打确实耐人寻味。
说这季最佳表演被贬成最差,既不符合现场观众笑声密度,也和线上弹幕风向明显错位。
3.jpeg

拿前两年李诞对王勉音乐脱口秀的力捧对比,至少当时观众还能get到创新性,而罗永浩这次的差评连基本逻辑都站不住。
脱口秀演员用猫喻人其实早有先例,呼兰当年把甲鱼比社畜的段子至今还是经典案例,怎么到何广智这儿就成了文本缺陷?
4.jpeg

所谓“服从性测试”在综艺圈其实不算新鲜套路。
隔壁《中国好声音》导师抢学员时,总要强调“只有我能给你未来”的话术。
5.jpeg

但把这种操控术用在强调真实表达的脱口秀舞台,就像往火锅里倒沙拉酱。
看看笑果文化创始人叶烽前阵子的采访,“领笑员过度干预创作会杀死脱口秀的野生感”,这话现在品起来别有深意。
6.jpeg

更值得警惕的是话语权垄断的苗头。
当某位评委反复用“大局观”来背书个人喜好,本质上在建立评判体系的垄断权。
7.jpeg

这让人想起去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马东对某某某组合的强势护航,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喜剧评判不该搞一言堂”。
现在罗永浩把10票权重大谈特谈,甚至抛出“国内只能留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暴论,这已经不是点评表演,而是在搭建个人审美神坛。
8.jpeg

行业观察者发现个有趣现象:头部脱口秀演员都在规避“被定义”风险。
徐志胜转型拍电影,呼兰转战综艺,庞博深耕直播带货。
9.jpeg

留在舞台的何广智坚持传统喜剧路数,反而成了评委眼中的“钉子户”。
这种吊诡现象背后,或许藏着资本对内容形态的隐形操控——当你的表演不被权威盖章,连呼吸都是错的。
10.jpeg

现场观众投票和评委打分出现倒挂的情况,在《脱口秀大会》历史上不是头回。
第三季杨笠的争议段子就遭遇过类似处境。
11.jpeg

但这次事件特殊在,争议焦点从内容价值观转向了评判权归属。
普通观众最怕的不是观点碰撞,而是连吐槽标准都要被人按着头接受。
12.jpeg

业内人士透露,节目组的领笑员配置其实暗藏玄机。
罗永浩+大张伟的组合,一个负责深度一个负责效果,这本是理想搭配。
13.jpeg

但当其中一方开始用工业流水线标准丈量每个段子,喜剧最珍贵的烟火气就被过滤掉了。
看看小四爷能靠“穷门”段子杀出重围,恰恰证明观众渴望的是真实生活切片,而不是精装修的喜剧样板间。
14.jpeg

这波争议给行业敲的警钟够响了。
当海选出身的草根演员开始被学院派标准审视,当现场炸场的段子要被拆解成文本结构分析,脱口秀离变成另一种“春晚语言类节目”也就不远了。
别忘了当年相声怎么被体制化搞到半死不活,这个前车之鉴可比任何评委点评都有说服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