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碧晨和汪苏泷的演唱会票房对比太真实了。
专业歌手票卖不过综艺咖,核心问题暴露了行业生存法则——吃老本的纯歌手正在被市场淘汰。
张碧晨广州场开票八小时卖不完,直播间被网友刷屏要求换歌;汪苏泷北京上海场却秒空,连黄牛都在朋友圈倒贴手续费收票。
表面看是原唱纠纷导致口碑分化,深层暴露的是职业规划对艺人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影响。
纯歌手缺乏创作护城河的困境早有预警。
张碧晨当年靠《凉凉》吃到OST红利,八年过去了还在用这首歌当安可曲。
对比梁博同样选秀冠军出道,每年坚持发原创专辑,去年巡演连开十八场场场爆满。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音乐版权收入占比中,原创歌手比纯歌手平均高出47%。
汪苏泷手握《年轮》《就让这大雨全都落下》等爆款版权,光版税分成就能覆盖制作成本,这种底气让他在谈判桌上都硬气。
张碧晨团队卡在版权纠纷里,本质是缺少谈判筹码的被动。
综艺感正在重塑艺人商业价值。
汪苏泷在《桃花坞》贡献的"我们靠脸吃饭"高情商救场名场面,直接带动微指数上涨300%。这种软实力变现能力不容小觑,广告主评估艺人综艺能力时,会综合考量语言反应速度和接梗能力。参考大张伟从过气歌手转型综艺顶流,商单报价五年涨了八倍。而张碧晨在《闪光的乐队》里被质疑"只会站桩输出",综艺镜头量比汪苏泷少42%。当观众习惯了唱跳演全能艺人,纯歌手的舞台吸引力确实大打折扣。
音乐综艺改朝换代加速了行业洗牌。《歌手2024》启用直播无修音模式后,张靓颖这类录音室歌手直接婉拒邀请,反倒是汪苏泷敢报名踢馆。数据显示,新生代观众对"真唱车祸现场"的宽容度比假唱高65%,更看重真实互动感。张碧晨在《我们的歌》里搭档萧敬腾被压嗓,修音版都被吐槽声线单薄,这种技术缺陷在直播时代会被无限放大。观众现在要的是能撑场子的live实力,不是录音棚堆出来的完美音轨。
业内人早就预言过这种分化。周深能突围靠的是颠覆性声线+高密度OST曝光,单依纯背靠李健团队拿到顶级资源。纯歌手要么转型创作像邓紫棋,要么像黄霄雲死磕技术流。张碧晨两头不占,私生活还消耗了观众缘,现在连《凉凉》的滤镜都快碎了。市场永远现实,汪苏泷用综艺保住基本盘,用创作稳住音乐圈地位,这种双线作战能力才是真本事。
看张碧晨演唱会歌单就知道了,十首里八首是别人写的ost,剩下两首还是五年前的老歌。现在观众耳朵多刁啊,没有新东西凭啥买票?反观汪苏泷每年发专频率稳定,连综艺里即兴创作的《眼泪落下之前》都成抖音神曲了。说白了歌手不能只会唱,脑子里的创作库存才是硬通货。
追过《中国好声音》的都懂,梁博夺冠后直接消失做专辑,张碧晨那届忙着接商演。六年后再看,坚持搞创作的和吃老本的差距就出来了。汪苏泷当年被骂网络歌手,现在人家用三百多首版权打脸,这行业终究是创作型歌手活得久。
看《歌手》直播就知道现在的市场风向变了。修音战士根本不敢接直播舞台,汪苏泷敢去《天赐的声音》玩即兴改编,张碧晨连跨年晚会都躲着全开麦。观众又不是傻子,花钱当然要看到真本事。综艺感强还能写歌的,确实比单一声乐系歌手有竞争力。
听说张碧晨团队还在撕ost资源,这路子早过时了。现在影视公司都直接找创作人打包,像汪苏泷给《三体》做整张ost还带主题曲,市场需要的是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音乐人。纯唱歌的除非有周深那种老天爷赏饭吃的嗓子,不然迟早被淘汰。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