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谍战剧里的经典角色,周乙绝对算得上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这家伙是编剧全勇先笔下的地下工作者原型,基于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真实情报人员,潜伏在伪满洲国警察厅特务科,表面上干着敌方的活儿,实际在暗中护着同志们完成任务。张嘉益在2012年的电视剧《悬崖》里头演了这个角色,那时候这部剧一播出,就因为节奏稳、细节足,成了不少人眼里的谍战标杆。转眼到2021年,张艺谋拍了电影《悬崖之上》,找来于和伟接棒周乙这个人物。
两版周乙一对比,演员的处理方式、气质拿捏,还有整体效果,差别还真挺明显的。张嘉益的版本更偏向电视剧的叙事风格,层层铺垫人物的纠结和日常伪装;于和伟的则适应电影的紧凑节奏,靠克制和爆发点来突出角色的隐忍。不是说谁碾压谁,但放一块儿看,你会发现张嘉益的周乙更接地气,像个活生生的潜伏者,于和伟的则更有银幕冲击力,适合大场面渲染。
先聊聊周乙这个角色的来头。周乙的原型是那些在伪满时期哈尔滨潜伏的地下情报员,1930年代中期开始活动,主要任务是收集敌方情报、掩护同志转移。历史资料显示,当时伪满洲国警察厅特务科是日伪政权的核心机构,内部层层监视,潜伏者稍有不慎就暴露。编剧全勇先在创作《悬崖》时,参考了不少档案,把周乙塑造成一个表面忠诚的特务队长,实际在高彬这样的敌方头目眼皮底下周旋。
电视剧里,张嘉益演的周乙从1938年左右开始潜伏,接到组织任务后,和女报务员顾秋妍假扮夫妻,共同应对敌人的盘查。资料显示,全勇先强调周乙的原型有真实基础,比如那些在哈尔滨背荫河、亚细亚电影院等地接头的地下工作者。于和伟在电影版里延续了这个设定,但时间线聚焦在上世纪30年代末的哈尔滨,突出周乙在雪地环境下执行任务的压抑感。两版作品的编剧都是全勇先,所以角色核心没变,但演员的诠释让周乙的形象有了细微差异。张嘉益的周乙更注重长期潜伏的积累感,于和伟的则强调瞬间的张力。
张嘉益的周乙在电视剧《悬崖》里头,算是先入为主的那种经典。2012年播出时,这部剧没走常规谍战的刺激路线,而是把焦点放在周乙的日常伪装和家庭伪装上。张嘉益当时正值演技巅峰期,早几年在《借枪》里就试水过谍战,拿了白玉兰最佳男主角。他不光演周乙,还当了艺术总监,建议用长镜头来展现角色的内心纠结。资料上说,张嘉益的表演是加法式的,通过小细节堆积情感,比如周乙在办公室处理文件时的停顿,或者回家后面对假妻子的回避。这些处理让周乙显得特别真实,像个普通人被迫卷入地下工作,身上带着疲惫和无奈。网上评论多提到,张嘉益的周乙有种城府深沉的感觉,眼神里藏着事,适合电视剧的慢节奏,让观众慢慢代入。
相比之下,于和伟的周乙在电影《悬崖之上》里,2021年上映后,靠张艺谋的镜头语言加持,显得更硬朗。于和伟那时候53岁,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前几年在《觉醒年代》里演陈独秀、《大决战》里演林彪,都让人眼前一亮。他的表演是减法式的,少说多做,靠眼神和微表情传递情绪。举例说,电影里周乙目睹同志牺牲时,那种隐忍的颤动,就靠于和伟的身体语言来体现,没多余的台词或夸张表情。不少影评指出,于和伟的版本更适合大银幕,气场足,主角光环明显。
为什么电影没继续用张嘉益?这事儿网上讨论不少,主要是演员状态和时间跨度的问题。张嘉益拍《悬崖》时是2011年左右,那时候他40多岁,身体状态好,演周乙时背脊挺直,气质稳重。但到2020年开拍《悬崖之上》时,中间隔了9年,张嘉益已经50多岁,还得过脊柱炎,影响了体型和站姿。资料显示,他近几年多演中年大叔或老干部角色,突然切回周乙,观众可能不适应。
张艺谋团队选角时,考虑了东北口音和地域感,于和伟是辽宁人,口音贴合哈尔滨背景。张嘉益是陕西人,虽然演技没问题,但东北味儿没那么自然。选于和伟还有个原因是他的表演风格更匹配电影的节奏,克制中带爆发,不像张嘉益的加法表演需要空间铺垫。网上有文章分析,张艺谋不选张嘉益是对的,避免了像《亮剑》电影版那样,演员年龄问题导致出戏。于和伟接棒后,确实给周乙注入了新活力,让角色从电视剧的压抑转向电影的张力。
两版周乙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表演手法和媒介适配上。张嘉益的加法表演,在电视剧里游刃有余,他通过周乙的日常小动作,比如处理情报时的犹豫,或面对敌人的伪装,来层层揭示角色的复杂性。这让周乙看起来更像个普通人,潜伏的代价体现在家庭和情感上。顾秋妍这个假妻子的设定,在电视剧里被放大,周乙的纠结感通过多次互动体现。张嘉益的演绎,让观众觉得周乙不是英雄光环满满,而是被时代裹挟的个体,疲惫却坚持。
于和伟的减法表演,则在电影有限时长里突出重点,他少用表情变化,更多靠眼神和肢体瞬间爆发,比如处理叛徒时的果断,或目睹牺牲时的隐忍。这让周乙显得更专业,像个训练有素的情报员,气势上压人一头。网上讨论多说,张嘉益的周乙更深入人心,因为电视剧给了空间;于和伟的则更震撼,因为电影的视觉效果放大了他的克制。差距不是优劣,而是风格不同,张嘉益接地气,于和伟有冲击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