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演员周杰在访谈中一句“身边走了20多个,习以为常无伤感,自己死就死了”引发热议。在普遍避谈死亡的语境下,这种直白态度让许多人震惊,也让我们思考:面对生死,普通人该如何自处?
死亡不是禁忌,而是人生必修课
周杰的经历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亡人数超1000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9人离世。但大多数人仍对死亡话题讳莫如深,甚至用“走了”“去了”等委婉词替代。心理学家李松蔚指出:“逃避讨论死亡,反而会加剧对未知的恐惧。”就像周杰说的,当亲眼见证20多位亲友离世后,死亡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具体经历,这种“脱敏”过程反而让人更清醒——与其恐惧,不如直面。
豁达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周杰的坦然背后,折射出公众生命教育的不足。北师大一项调查显示,仅7%的中小学开展过死亡教育课程。对比日本从小通过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传递生死观,荷兰孩子4岁起参与“死亡咖啡馆”讨论,我们的文化更倾向用“白头人送黑头人”等悲剧叙事渲染痛苦。但周杰的例子证明:当死亡被客观看待,它反而能催生更积极的生活态度。他在采访中补充道:“正因为知道会死,现在每顿饭都认真吃。”这种“向死而生”的智慧,值得深思。
普通人如何建立健康生死观?
不必等到亲友离世才醒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建议:1. 定期整理老照片和遗物,用仪式感消解恐惧;2. 提前规划遗嘱和医疗意愿,掌握生命主动权;3. 像周杰那样把“死”挂在嘴边——研究发现,每周谈论1次死亡的人,焦虑水平下降37%。正如西藏生死书所言:“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那些总说“忌讳不吉利”的人,可能从没真正活明白过。
周杰的“死就死了”不是冷漠,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当54岁的他还能在微博晒种稻、做陶艺时,我们或许该读懂这句话的潜台词:正因为生命有限,此刻的每一缕阳光才格外珍贵。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