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谈及甄子丹,谁人不曾被《叶问》中那句“咱们中国人可不是好惹的”所点燃热血?此等激昂之语,瞬间让民族豪情在心中翻涌。
如今这位荧幕上的功夫硬汉,把台词里的骨气搬进了现实 —— 他受邀坐在 93 阅兵的观礼席上,亲眼见证祖国的硬核实力,这份专属荣耀不仅让网友直呼 “太提气”,更用实打实的行动,给整个娱乐圈上了一堂 “什么是真爱国” 的课。
9 月 3 日那场阅兵,现在想起来还让人热血沸腾。当受阅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踏过广场,当先进装备列阵亮相,屏幕前的我们都忍不住心潮澎湃,更别说亲临现场的观礼者了。
那天的观礼台上,一群熟悉的身影格外吸睛,不是红毯上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是在赛场上为祖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们。
姚明的身影在人群里一眼就能看到,这位曾在 NBA 闯出名堂的篮球巨人,当天穿得简约又得体,腰杆挺得笔直,目光紧紧跟着受阅方队,眼神里满是庄重和感慨;
“亚洲飞人” 苏炳添也在其中,东京奥运会上 9 秒 83 打破亚洲纪录的画面还在眼前,此刻他站在观礼台,眼里的自豪藏都藏不住;
在体育的璀璨星河中,游泳名将汪顺、潘展乐如耀眼流星划过泳池;网球赛场,新星郑钦文似初升朝阳,他们皆以拼搏之姿,点亮体育征程。
这些平时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当天都成了祖国强盛的见证者。
而在受邀的娱乐圈艺人里,甄子丹绝对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
62 岁的甄子丹状态依旧能打,看着结实又精神。接受采访之际,他难抑内心的澎湃激动,言辞间满是欣喜:“这是我首度于现场观赏阅兵,能拥有这般经历,实乃无上荣幸!”
看着祖国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科技让军队越来越强,心里又佩服又自豪,也更明白和平生活多难得。” 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真诚,听完谁不跟着动容?
要知道,能受邀参加阅兵观礼可不是普通的 “露脸”,这是国家对一个人爱国立场、社会贡献的最高认可之一。
网友们的反应出奇一致:“这才是明星该有的排面!然而,亦有人心生好奇:港台明星众多,何以甄子丹能获此殊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独特的魅力与实力,引得众人不禁探寻。
甚至和他齐名的功夫巨星李连杰,这次也没出现在观礼名单里?答案,其实藏在甄子丹一辈子的选择里。
甄子丹的爱国之情,绝非流于口头。他以切实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将拳拳赤子之心融入生活点滴,展现出爱国的担当与赤诚,令人动容且敬佩。
他生于广州,两岁随家人迁至香港,11岁又移居美国波士顿。自幼成长于中西文化交融之境,然其骨子里的中国魂,历经岁月流转,始终未曾更改分毫。
他继承了母亲的武术天赋,出道后靠硬桥硬马的功夫圈粉无数,可比起事业,他更看重 “中国身份”。
2010 年,他主动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采访里他说得斩钉截铁:“我现在百分之百是中国人!有些人嘴上喊着‘我是中国人’,心里却把自己当外人,这种人我最看不起。”
在国际场合,他更是把 “中国立场” 焊得牢牢的。活动现场,主持人不经意间称他为“美国时尚巨星”。
他即刻打断,更正:“我是中国的甄子丹,并非美国的。”” 面对西方媒体的偏见,他也从不回避 ——2023 年接受外媒采访时,他直言不讳:“我去过很多国家,论高速公路、建筑水平、生活便利度,没几个能比得上中国,但 BBC、CNN 从来不会提这些。他们真的尊重中国文化吗?我很怀疑。”
就连接戏,他都把 “尊重中国文化” 当成铁规矩。当年《敢死队》续集找他,听说李连杰在续集中的角色叫 “阴阳”,觉得带着对华人的刻板印象,直接推掉;《古墓丽影》续集递来橄榄枝,他发现角色扭曲华人形象,也果断拒绝。
他说:“跟国外团队合作,我必先确认角色是否尊重中国文化,不然给再多钱也不接。我想让好莱坞知道,中国人不是他们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的。”
反观同样是功夫巨星的李连杰,虽然早年靠《少林寺》等作品推广过中国武术,但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情感的立场上,总少了甄子丹那份干脆和坚定。
这次阅兵观礼名单里没有李连杰,也让不少人感慨:“爱国从不是看你有多少名气,而是看你每一次关键选择里,有没有把祖国放在心里。”
如今的甄子丹,早已不是只活在荧幕里的 “叶问”。从主动放弃外国国籍,到国际舞台上为中国形象据理力争,再到如今站上阅兵观礼台,亲身见证祖国的强大,他用几十年的行动证明:“爱国” 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个选择里,落在每一件实事上。
这次受邀观礼,对甄子丹来说不是意外的光环,而是他始终坚持爱国立场的自然结果。
这份荣耀,让整个娱乐圈都为之侧目 —— 原来真正的 “顶流”,从不是靠流量和热搜堆出来的,而是靠国家和人民的认可赢来的。
未来的甄子丹,或许还会在大银幕上演好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角色,或许会花更多时间推广中国武术,但无论走哪条路,那份对祖国的热忱,想必永远不会变。
而他的经历也在提醒所有人:一个人最大的荣耀,从来不是拥有多少名利,而是能挺直腰杆说 “我是中国人”,并用一辈子去守护这个身份的尊严。这样的甄子丹,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他鼓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