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记中国。”这句话发出来的时候,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人还在天上,专机刚从北京升空。短短几个字,意味很足:感谢、信任、承诺,全都在。对很多中国网友来说,这就是一颗实打实的定心丸。
为啥是他来讲这句话,大家会觉得格外有分量?塞尔维亚的位置,被一圈欧盟国家包围,外界压力不小。过去几年,欧洲整体风向偏紧。但塞尔维亚这头,一直把对华合作往前推,不拐弯,也不遮遮掩掩。武契奇反复强调:主权平等,以人为本,这些原则不是口号,是办事的尺子。配合他这次访华谈下的内容,能看出两国关系在“加速挡”,不仅是情谊,更是现实利益的绑定。
车队刚离开机场,这个节点很巧,像是加了一层“临别承诺”的意味。很多国家领导人也会在访问结束后发文,但语气通常比较外交辞令。这次不一样,直白、热络,还带点“老友记”的温度。
中塞关系不是临时抱团,也不是“逢场作戏”。这几年,塞尔维亚在多个层面给足支持——政治上挺,经济上合,医疗上也有协作。更重要的是,塞方把与中国构建“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位置放高了,而且是欧洲里第一个这么做的。这种“第一个”的标签,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押注。
被欧盟朋友环绕的塞尔维亚,怎么就敢?塞尔维亚反复强调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讲“按国际法办事”。这种立场清晰,对中国来说,是最基本也最关键的“底线互认”。2025年上半年,中塞双边贸易额达到43.3亿美元,体量在涨,结构也在变。塞尔维亚出口到中国的,有铜矿石、精炼铜、木材等原材料,稳住了中国的供应链,自己也挣到了真金白银。中国去塞尔维亚的,是机械设备、智能手机、空调等日用产品,正好贴合当地需求。
塞尔维亚街头,越来越多中国牌子的电动车在跑。吉利、江铃等品牌,给当地推出了更适配的电动版本,续航、维护、充电配套,都往本地生活方式去贴。
电动车之外,发电侧的合作更有含金量。塞尔维亚的“阳光之城”太阳能电站,装机50兆瓦,折算下来,每年能为2万户家庭供电,二氧化碳减排大约7万吨,相当于种下350万棵树。诺维萨德的风力项目也在推进,建成后年发电量接近3亿千瓦时。别小看这个数字,放到当地电力结构里,是一块真能顶事的“清洁拼图”。对企业,是稳定现金流的长期资产;对居民,是更稳的电压和更少的停电;对政府,是迈向能源转型的实绩,还能拉动一批就业岗位。
生意越做越熟,就会产生惯性和习惯。现在中塞之间,除了原材料和日用消费品,还在试探更多可能。物流在提速,关务在打通,金融结算在优化。
对中国企业,这是打开欧洲的一扇门,市场小而精,能做出“产品-渠道-服务”的完整样本。对塞尔维亚,是在不撕裂社会共识的前提下,让普通家庭在看得见的地方得到便利。合作不再只是新闻里的大词,而是每个月电费账单上的小数字。
这次会面后一系列表态里,还有一个关节点:两国把关系再往上提了一阶。说白了,就是把“伙伴”变成“命运共同体”的那种紧密。词听起来很抽象,落地是务实的。塞方挺中国的核心关切,中方也在关键项目上给足支持。你来我往,形成了某种“托底感”。
在国际场上,靠近欧洲的很多议题,都绕不开塞尔维亚这个节点:地理位置关键、交通走廊重要、产业承接空间还在扩。双方互相站台,能让各自谈判桌上的底气更足。不是去和谁对着干,而是在讲规则、讲秩序时,能有真实的伙伴关系托着,不必独自硬扛。
武契奇在天上发的那条动态,话不多,但话里有火。有朋友愿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里给你“托底”,这份信任不容易。更可贵的是,双方把这份信任,落成了一笔笔看得见的交易,一条条更顺畅的供应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