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那台静悄悄记录下所有细节的监控,谁又能说得清楚,命运是不是就在那天彻底失控?想想看,假如你是被误会的那一方,清白两字,可能一辈子都成了奢侈品。我翻着武汉大学那个性骚扰案的判决书,忍不住站在那个大一男生角度琢磨:要真没监控,这孩子别说名声了,也许连普通人的未来都保不住。
其实,事情表面上看着八九不离十。研二女生说他“桌下动作不检点”,还用手机录像存证。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男生后来居然认了——道歉信里写着那种自我否定的话。辅导员介入了,学校有处分,警察也做了笔录。真到这一步,多数人怕是早已打定主意,这人怕是脱不了关系。
可最后法院却反手一判:全案不成立,性骚扰说不通——大反转。这判决理由,也不是外人脑补那种“糊弄一下”。人家查了监控,男生压根没摸过女生,也没啥明显挑逗。看女生那个桌下视频,画面模糊,顶多就是动作幅度有点大,像是裤管哪儿不舒服挠一挠,又不像什么不可描述的动作。
还有一点,大家很难接受:为啥明明写了认错信,法院觉得也不能算锤?其实道理挺简单,那天女生要求道歉,反复追问,男生图个安生,话越说越重,手下心头都一把火,就糊里糊涂写成“下流”这种词。事已至此,只想赶紧结束。现实生活里,有多少稀里糊涂的“认错”,最后变成了案底上的“铁证”?
说到底,这事里最“膈应”的地方是这样——你难受没错,但法律不是以“你不舒服”就给别人定罪。要按个人感受判事,那世界上没准从此全是冤假错案。说句不好听的,这年代要是“你心里不舒服,他就该下地狱”,那凡是看你一眼,都有可能进小黑屋了。
让我想起十几年以前上海某公园发生的一桩案子。那时候大家都说“色狼出没”,有女生报警说一个男人尾随,还在长椅上有些“不寻常动作”。巡警搜了身,什么都没查到。事情最后发现,人家那男人口袋钥匙裂了个口,小腿老被硌得直皱眉,俩小时里反反复复去捣鼓,哪有什么别的心思。可在所有人围观之下,那一身冷汗,后来怕是很久都散不去。
社会的“惯性印象”有时候就像无形的大网,你要是踩在灰色区域,上头的人往下看,你怎么辩都觉得你越挣扎越像个“坏人”。像这次案子里,男生当着同学、老师,甚至警察,都很难自证“我没做”。没有录像的话,他写的那封道歉信,恐怕比石锤还石锤,未来怎么都甩不掉。谁能在危机那天,面对冷冰冰的审讯桌,把自己跳出来解释明白?这就像让你半夜三点当众解释,今天为啥手机信号孤零地跳了一格,谁说得清楚?
这种社会性标签,一旦贴在某人身上,就像印泥落在白纸上,怎么都洗不净。南京前几年有个老师,学生发帖指控说“老师总按她肩膀”,那老师差点成了“咸猪手”。可最后班里所有同学联名证明:难为情的老师其实在教数学时,比划公式动作太大,自己手不知道往哪搁,就有点乱搭。事后照样有人说“不可信,可能联合撒谎”。网络的谣言和现实的围堵,有时候比法庭还要吓人。
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监控,这男孩怎么解释他那几下“挠痒痒”?他是不是永远洗不干净“那意思不纯”的质疑?再说,写了认错信这茬,谁会相信其实是顺水推舟?如果没有那个一帧一帧的录像,估计这孩子和很多无辜旁观者一样,得被“性骚扰”一项给彻底扣死。
其实,大多数性骚扰案最麻烦的地方恰恰是:举证难,反证更难。很多时候,女生一开口,辅导员、老师、同学,没人会怀疑她。小道消息三传两传,男生一脸委屈都没人想看。媒体跟风、微信群议论、学校怕被问责,单位怕出丑,常常甩出的就是治安处分、检测谈话。就算一开始没有证据,最后也别想全身而退。你要问公平吗?没法说,人们都怕极了出错,反而让更大的错悄悄发生。
这个事背后,其实牵扯着当下许多机构和单位内部的逻辑——要个“态度”,要个自证“我们零容忍”的公关,没人愿意出错。程序公正往后放,先给个表态。于是你经常能看到一个“疑似受害人”的一诉状还没看明白,网上那群“正义围观群众”早开锤了,哪怕第三天真相大白,谁再信你没事?
所以你说,这样的判决结局里到底谁赢了?女方继续好好读博,名头亮闪闪,人生一帆风顺。男生名义上赢了官司,却两年都被罩在处分和流言的阴影下,连走出家门都得偷偷绕路,唯有那段监控录像在关键时刻把他拎起来。人活到这步,清白得靠摄像头,人格算什么?
有时候想想,性骚扰是一桩多么复杂的事——太私密,太隐晦,要讲证据,却又最容易让人“先入为主”。女生说感受不适谁都会愿意保护她,男生这边,要不是手机没电,谁能证明自己还真是“想挠个痒而已”?一纸举报信可以让全局颠倒过来,一张模糊截图也可能把人困一世。所以“举证困局”不是一句俩字能讲明白的——既要保护受害者,又不能让程序正义流于形式。这绳子一头拽紧,另一头就拉扯得更疼。
我们作为普通人,有时候不觉得舆论公审离自己有多近,总以为这事不会撞到头上。可天知道,哪天也可能是我们、我们的家人,莫名其妙陷在了别人一句“他让我很难受”里,满世界解释——没用。所以,那些喊着“零容忍”的制度和公关,更应该小心翼翼地为每个当事人撑住最基础那点程序上的保护——至少,别让清白成了运气游戏。
法律得理性一点,程序得公正一点,这样的世界,你才敢安心走在光下。很多话,其实说出来都显得没用——可现实是,真正的公正,是拿来保证所有人未来的,而不只是迎合一时的愤怒或者一面倒的呼声。谁的人生不重要呢?这年头,我们到底该怎么相信“尤其在人情与法理碰撞的时候”,善恶可以分明,而不是靠着舆论的几句话给定了型?
人说命运无常,可人与人间的那点真相,有时候比命运更难抓住。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觉得,所谓“污名”其实就像山里的雾,退起来慢得很。你说,等真正的阳光照进来,还要多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