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生日那天,刘亦菲的微博只有两条更新:一条是品牌广告,一条是品牌广告。
圈内明星集体沉默,点赞区里连“蹭热度”的都不见。
这种冷清对曾经的“神仙姐姐”来说,相当于把“我不红了”四个大字直接贴脸。
为什么?答案藏在三句话里。
第一句:她还能演女主,但片方不敢再赌票房。
第二句:她依旧拿高奢代言,但品牌在削减预算。
第三句:她的名字还能上热搜,却是因为“国籍争议”而非作品。
先看票房。
搜一下公开数据,《花木兰》全球票房4.78亿美元,看着还行,可国内票房仅2.78亿人民币,片方分成后亏掉底裤。
《夜孔雀》更惨,首日排片8%,三天票房不到500万,影院直接砍掉场次。
连着两部扑街,院线经理提起她就皱眉:“风险太高,不如给新人。”资本最怕的不是口碑差,而是观众连骂都懒得骂,直接无视。
再看代言。
LV、天梭、华为智界依旧带她,但细节变了。
LV今年的春夏大片,她被安排在角落,C位给了流量小花。
天梭的发布会,主持人全程cue另一位代言人,她只能微笑站台。
业内透露,品牌合约分成模式已从“千万级固定费”改成“销量挂钩”,这意味着:卖得动才有钱拿,卖不动就白忙活。
国籍问题像根刺,扎在喉咙里拔不掉。
金鹰奖、白玉奖明文规定“中国国籍”是硬门槛,她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2023年微博之夜,主办方原本安排她压轴,临开场把顺序调后,理由是“减少争议”。
这种隐形封杀比公开抵制更狠,连反击都找不到靶子。
有人把锅甩给“义父”陈金飞。
早年他确实砸钱铺路,《功夫之王》《倩女幽魂》都是大手笔。
可如今影视寒冬,陈金飞自己的地产公司都暴雷,资金链紧张,微博半年没更新。
靠山靠不住,她又没学会低头。
某制片人吐槽:“找她聊剧本,团队开口就是‘不能轧戏、不能熬夜、不能拍外景’,谁敢用?”
最尴尬的是社交圈。
杨幂、baby们早抱团互推资源,她始终游离在外。
2024年芭莎慈善夜,镜头扫到她时,身边人自动空出半米,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
这种隔阂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年她走红毯从不等搭档,采访说“演员靠作品不靠炒作”,话没错,但得罪人。
娱乐圈是口锅,大家都在熬汤,她偏要站在锅边说自己喝露水,久了谁还递勺子?
转机也有。
《玫瑰的故事》里,她把一个矫情女主演出了烟火气,豆瓣评分从开分5.8涨到7.1。
观众突然发现:原来刘亦菲不是不会演,只是需要对的剧本。
可惜晚了半步,剧爆了,她却因行程冲突缺席庆功宴,热搜上挂的是“耍大牌”,而不是“演技翻身”。
说到底,这是个关于“适应力”的故事。
新人辈出的年代,老一套“高冷女神”人设成了枷锁。
观众要的是会直播、能自黑、敢接地气的活人,不是云端雕像。
资本要的是能带货、扛票房、造话题的劳动力,不是完美却遥远的符号。
她的困境给所有“靠脸吃青春饭”的女星提了个醒:
美貌会折旧,国籍会限制,靠山会,但人际关系和职业态度永远能加减分。
要么学倪妮,从大银幕转到小荧幕,用《流金岁月》挽回路人缘;要么学舒淇,拿金马奖后主动降片酬演文艺片,把“演员”身份坐实。
当然,刘亦菲还没到绝境。
毕竟,她的名字仍是一代人的白月光。
只是下次当她再出现时,观众想看到的不是“神仙姐姐”,而是一个摔过跟头、沾过泥巴、还愿意继续演戏的普通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