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被观众吐槽本是常事,但某科技公司CEO兼脱口秀嘉宾近日竟因网友一句“别出现在节目里”的评价,深夜连发五十余条含人身攻击的微博,让#罗永浩破防#话题直接冲上热搜榜前三。
这场持续六小时的骂战暴露出部分名人面对批评时的畸形心态:既要享受流量红利,又拒绝承担公众人物应有的情绪管理责任。
事件起因不过是有观众在《喜剧之王单口季》讨论区留言,认为节目组更换庞博为主持人比之前张绍刚、罗永浩组合更合适。
这种程度的观众反馈在任何综艺评论区都属常见,但当该截图被转发到罗永浩微博主页后,这位自诩“行业观察家”的企业家瞬间失控,将正常审美差异曲解为“颜值即正义”的歪理,甚至把讨论强行引向男女对立等敏感议题。
这种应激反应与他在《脱口秀大会》担任领笑员时标榜的“理性客观”人设形成讽刺性反差。
深挖其社交平台历史不难发现,这场失态早有伏笔。
四年前直播卖皮尔卡丹羊毛衫翻车时,面对消费者出具的检测报告,其团队仅用“供应商造假”就将责任推卸干净;与俞敏洪持续数月的骂战中,屡次使用“伪君子”“诈骗犯”等激烈措辞;更不必说当年锤子手机破产时,对公开质疑公司财务状况的科技博主发起的名誉权诉讼。
这些案例串联起来,勾画出清晰的路径依赖:每当遭遇负面评价,首选方案永远是对外攻击而非自省。
相较于罗永浩的“战术性破防”,庞博在舆论场的表现堪称公众人物应对批评的范本。
面对网友将其主持风格与罗永浩对比,这位五季元老在最新采访中回应:“每位嘉宾都是节目拼图的一角,观众的实时反馈才是我们调整的指南针。”这种将个人荣辱置于节目效果之后的格局,恰好解释了为何观众会在豆瓣小组发起“希望常驻主持人”投票中,给庞博打出9.2分的高分,而争议人物仅获4.7分。
舆情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明星艺人微博翻车事件中,因过度回应网友吐槽引发的占比达37%。
心理学家指出,部分公众人物存在“选择性脆弱症”:既能面不改色在直播间叫卖争议产品,却对普通观众的审美评价过敏;可坦然接受千万级出场费,但承受不起一条不带脏字的观众留言。
这种双标本质上是对“公众人物”权利义务的认知失衡——既想要影响力变现的权益,又拒绝承担情绪管理的义务。
看看庞博最新微博下面的高赞评论吧。
“主持得好不好,观众心里都有杆秤”“能把每个嘉宾的段子都衔接自然的才是真本事”。
这些来自路人的真实反馈,或许能给某些沉迷骂战的公众人物上一课:观众从来不是敌人,对批评的承受力本就是名人光环的隐形标价。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