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于和伟版毛泽东:当“霸气曹操”踏上“长征路上”的领袖征途

诗意可乐 · 2025-9-5 18:57:07
8月1日,一阵热浪里,横店片场安安静静地挂起了新的旗帜。《伟大的长征》,名字就有点分量,尤其是红军长征九十周年这个节点。张永新一手执导,主创团队里不少是《觉醒年代》的老面孔。主演嘛,各有看头——于和伟上阵演毛泽东,曹磊饰周恩来,张桐演朱德,王劲松成了蒋介石。这个阵容亮出来,可以说很清楚了,这波不是小打小闹,是奔着史诗味道去的。



能不能成气候,谁不想知道?但话说回来,于和伟演毛泽东这件事,挺有得说。从84部作品中那种“形似”几乎无懈可击的古月;到唐国强那种“神韵”扑面而来,还有新一代王仁君和侯京健眼里那点没遮掩住的理想火光,个个都是把毛泽东“拿捏”得几乎无可挑剔。现在,于和伟要再走一轮,他能不能找出点自己的路子?别重样了,别流于好像,别作出天马行空的“秀”。历史真实是死磕,艺术创新又是刀尖跳舞,稍不留神——两头都难讨好。



观众念念不忘于和伟的“霸气”太入骨,无论是《军师联盟》曹操,一张嘴就是横槊赋诗的气势,还是在《觉醒年代》里,陈独秀那种大开大合,字字生风。可这回,他得收,不能全撒了。长征路上的毛泽东,有“大河奔流,万壑竞驰”那种洒脱,也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淡定。不只一次,面对蒋介石的刁难,毛泽东的办法不是硬刚,而是微笑着鼓掌,主动伸手,带点玄机。这点收放,于和伟能不能拿过来?是不是又会把霸气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



有一说一,于和伟这人精,戏路宽得很。他能把《三国》刘备的悲悯,和曹孟德的狠厉,两种味道切换得很顺。听说他是唯一演过刘备、曹操双面角色的,还真没人出来反驳。“白发悲鸣”的刘备你刚信了,转头的“权谋血肉”曹操又让人信服。《军师联盟》里祭英魂那段,多少人刷了两遍?还有《觉醒年代》的陈独秀,台上台下雷霆似的那种能量,是别的演员没有的。你要说他单薄,肯定是不对的。也不脸生,在《我是刑警》里,为了角色一瓶水砸得碎裂不留情,真情实感,懂点爆发力。他这样的底子,演毛泽东,没理由拉胯吧?偏偏就是怕他太信手拈来,容易就丢了点什么。



转过来看剧本身,《伟大的长征》不安分。三年的跨度,把镜头不光停在中央红军身上,还扫到了红二、红四方面军,群像铺得宽。就连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后脚都给拍了进来。有人当它是“给历史一个交代”,话说无论谁拍长征,永远绕不开精神内核:长征这事,过去未必是终点,路其实一直在,人还没走完呢。是不是这种话都听腻了?但戏要拍出新意来,不容易。


张永新这两年手头没闲着,搞大题材算得上是老江湖。情绪和史实的分寸,哪样虚、哪样实,他爱在两边游走。《觉醒年代》就是诗意、写实之间徘徊,每次都能成点气候。演员选得带劲,曹磊一整年没露过面,拼了命研究周恩来,到底能有些不一样?可能还是那句话,有人爱看创新,有人认死理,有些东西不是试了一遍能出结论的。


新瓶装不装老酒?观众能随便认可谁,那才怪了。这年头,毛泽东的银幕形象,不管你怎么“形神兼备”,都免不了被挑毛病。前有古月、唐国强立高峰,京剧式的、素描式的,青春派的、老辣派的,相互掐着评。于和伟又是那个路数还没说绝对清楚,观众就等着看他翻车,或者,一不小心成新山头。每个周期,总要有人背负这种怀疑。但也许并没人想看的那么复杂。到底谁会记着细节呢?可能还真不一定。


网上已经掀起各种对比:有人剪图,对比毛泽东不同时期外貌,贴着于和伟的剧照,一边说不够像,一边强调神态是否到位。也有人曽数数据,像央视纪录片里,毛泽东重庆谈判后掌声有几秒,对标演员鼓掌节奏。外行人围观算热闹,行家在意“核”的气质。那年《问苍茫》播出,有观众刷弹幕夸王仁君“眼亮如炬”,有人挑眉毛动作,说没那股味儿。于和伟能不能在细节这个链条上不上漏斗?没人现在敢押。


演技要和气质统一,不是容易的事。其实此前,于和伟对“收与放”这道题不是第一次写答卷,但这次,得对答案了。他能不能在镜头里,突然间变得锋芒内敛、老辣之间来回切换?要不多试几遍,谁都说不准。风格突破和传承,老问题。


有些人说,毛泽东的风骨就在大处不拘小节,看的是大势不是细节。可你要在荧屏里,细节又不能忽,可大开大合还得有。怎么装得下?怎么在三秒钟里让人信了你是真的?办法究竟是什么?《伟大的长征》的舞台还未见真章,谁也只能说试试。


数据上,这两年主旋律献礼剧层出不穷,但能留名的不多。观众门槛反而高了。统计了一下,优酷、CCTV上线同类型剧集,今年超过12部,豆瓣均分7.5。但评分高的未必破圈,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苛刻,某种程度反倒让戏小心翼翼,有些剧最后归成“安全牌”,不难看,也难记住。有这种趋势,《伟大的长征》敢放大格局,还真是需要点胆子。


在圈里传闻,制片团队特意邀请了几位历史学家坐镇剧本组;有位学者还透露,他建议角色台词适当保留湖南方言口音,还拉出真实历史影像反复分析。演员私下也常模仿毛主席发言里“气口”上的起伏。据新华社2024年最新说法,《伟大的长征》目前的多路顾问团队,已超过十五人。专家把把关,演员还得二遍三遍投过眼神。是不是太较真?反而不敢下论断。但这样的用心,也并不是所有剧组有的。


于和伟本人,最近在一个品牌代言现场,谈及要“走进毛主席内心那个孤独又坚定的世界”,看着他神情,像是认真了两分,却又有点遮掩在后面。他到底能不能切换到那种“进退维谷”的状态?也可能要演着演着才有眉目。之前看他演刘备,以为他只会苦情,结果演起曹操却利落狠辣。圈内说他长袖善舞,自己说只想“当个大幕后的巡游者”,听起来玄但有点意思。


观众其实什么都懂。习惯被各种“影片还原”和“致敬经典”丢信息,这回反倒对新戏没那么多期待。谁也不愿重复看同质化表演。只盯住“形神”有点不痛快,可若真有演员把毛泽东戏演出点新意,不靠情怀营销,或许大家还能搬板凳多看一集?又可能谁都等着打脸。神不神似,其实不在一处镜头。


剧还没播完,有人已准备好比较、算账、找茬。道理其实都说全了,《伟大的长征》能不能成经典不会只看一个人,靠的是剧组的决心、班底的默契、演员的临场变化。有些难以言说的东西,只有播出来,观众才有资格说好坏。胆子大点,有时候运气会更好。偶尔下判断会踩空,不下也没啥。


这一场戏,是新的攀登。情况嘛,没那么理想。但事情就停在这里也不难受,也许意外多、争议更多,才是真正的长征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