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人设滤镜到底能扛住多少现实暴击?
孙俪这半年的遭遇完美演绎了顶流演员的生存困境。
从年初伦敦街头护崽吵架被代拍断章取义,到上个月突然爆出全家移民英国的传闻,再到最近被音乐人三宝在节目里公开质疑演技单一,曾经的收视女王硬是被架在舆论火堆上反复炙烤。
这连环三击看似偶然,实则撕开了娱乐圈最真实的生存法则——演员越是成功,背负的公众期待就越重,容错空间反而越小。
真正刺激到公众神经的,是孙俪身上那种割裂感。
《甄嬛传》里叱咤风云的钮祜禄氏,现实中却被爆出为孩子读国际学校要移民;塑造了那么多独立女性标杆,转头在综艺里被同行说戏路固化。
这种角色光环与真实人生的落差,就像精心搭建的纸牌屋被风吹开了一角。
当年章子怡拍完《一代宗师》拿遍大奖,转头因为三重门事件口碑崩塌,观众愤怒的不是她的私生活,而是觉得"宫二先生不该这么俗气"。如今孙俪面临的困境何其相似,当演员的个人选择与角色传递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观众会产生被欺骗的愤怒。
演技争议更暴露行业评价体系的撕裂。三宝说孙俪不够"百变",可放眼影视圈,周迅演了二十年精灵系角色照样封神,王志文每个角色都带点雅痞气质不妨碍拿奖到手软。反倒是某些硬拗转型的演员,就像硬穿不合身西装怎么看都别扭。说到底,演员该追求千人千面还是把某类角色演到极致,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就像陈道明说的:"能把一类人物演出十层境界,比演十个浮皮潦草的角色更见功力。"孙俪在《安家》里房似锦的倔强和《理想之城》苏筱的执拗,看似同类性格却演出了完全不同的层次感,这种细微分野却被"模式化"的粗暴评价淹没了。
围观群众其实该想明白两件事:第一,明星也是凡人,既享受了角色红利就得承受人设反噬,这是娱乐圈的能量守恒定律;第二,与其纠结明星私生活,不如关注作品质量。就像当年巩俐移民新加坡引发哗然,结果人家转头带着《归来》横扫金马奖。观众要是能分清楚戏里戏外的界限,既是对演员的专业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审美负责。毕竟追星追到最后,真正能留下的还是那些立得住的角色,而不是明星的护照本封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