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主席形象后继有人,于和伟已接班唐国强,和古月比你更喜欢哪一个
01
一大早,朋友圈已经被于和伟演毛泽东的消息刷屏了。说实话,刚看到这新闻那一刻,心里就跟被猫挠了一下——“真的假的?于和伟演毛泽东?他能hold住吗?”
评论区也是炸了锅,质疑的、有期待的、吃瓜的,一时间全都来了。
我第一反应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脑子里瞬间蹦出一堆问号。
“他演过曹操、刘备,气质和毛主席差那么多,能不像唐国强那样让人一秒入戏吗?”
“谁给他的勇气?”
“换脸还行吗?”
真心话,不看到定妆照之前,我是持怀疑态度的。结果剧组一放出现场造型,哎哟我的天,真有点意思!
说句实在的,气质、神态、那股劲,居然还真有点像。不是脸像,是那股子沉着、厚重的劲儿,透出来了。
02
想想这几年,咱们对“谁最像主席”这事,争论从来没停过。
老一辈观众认准了古月,“那是主席女儿见了都叫‘爹爹’的级别!”
再到唐国强,稳重大气,成了好几代人心里的毛泽东模板。
现在换成于和伟,争议当然少不了。
有网友说得直白:“让于和伟演,跟让周杰伦唱京剧一样,离谱!”
还有人直接翻出2019年央视特型演员名单,二十多位专业“毛泽东”演员都没戏,这波选角真的敢。
但也有网友说,“别光盯脸,演技不行才是硬伤。”
“唐国强刚转型毛泽东的时候,被骂得更惨,现在不也成标杆了吗?”
03
其实演伟人,哪有那么简单?
唐国强当年接《长征》,压力山大。浓眉大眼的“小生”,非得往主席身上靠,差点把自己劝退。
但人家硬是用几十年,把“伟人气场”一点点磨出来了。那句“塑料普通话”,反倒成了特色。
再看古月,光头一站镜头前,气质、神态、声音,活脱脱就是历史课本里走出来的人。
他为戏剃头、改口音、改习惯,演技偏执到极致,最后猝然离世,成了“无人敢替”的传奇。
于和伟这次就不一样了。他不是靠模仿,不是靠脸,而是死磕细节、死磕状态。
半年啃资料,减重十几斤,为了把湘江战役后主席的心理变化演透,现场连道具师都感慨:“这线条,真像老照片里走下来的一样!”
04
可争议也随之而来。
有夸他演出了“山河破碎时的沉痛”,也有说他身上“曹操气息”抹不掉。
说白了,观众对“主席形象”已经有了固定印象。
你要创新,大家怕毁经典;你要模仿,又怕东施效颦。
这两年历史剧选角,观众早被折腾怕了——
《战上海》里高圆圆旗袍打游击,《破晓东方》张嘉译版陈毅一口陕西话……这些“骚操作”,早把大家逼成了惊弓之鸟。
说句公道话,重大历史人物,真不是演技派就能随便突破的。
张国立演蒋介石像不?像。但观众一看他站在“重庆谈判”的布景,就自动脑补《康熙微服私访记》BGM。
有些经典,真的难以超越。
05
那于和伟这次,凭啥能“接班”唐国强?
我觉得,一是他的努力大家看得到,二是他没走捷径,是真把自己掏空了。
他没去学唐国强那一套,也不是照抄古月,而是想办法让人物“活”在观众面前。
比如他演湘江战役后的主席,是真的在演一个“会迷茫、会痛苦、会自省”的人。
不是脸谱化,不是神化。
你能看到他身上的挣扎、犹豫、崩溃、重振……
这才是演员的最大诚意。
06
我还注意到,剧组这次主创很用心。
导演张永新,编剧陈晋,都是《觉醒年代》的原班人马。
剧组为了还原历史,真是“下了血本”——重走长征路,九省两万公里采风,连演员都跟着受了不少罪。
曹磊演周总理,何政军演朱德,王劲松演蒋介石,每个人都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抓人物的“人味”。
这种用心,观众会看在眼里。
于和伟的成长经历也是一部励志史。
家里11个孩子,父亲早逝,靠姐姐省下的口粮读书,考上上戏,全靠自己打拼。
刚出道时连奶粉都买不起,跑龙套、演反派,熬了十年才有机会演主角。
这种“从泥里爬出来”的韧劲,正好和长征精神契合。
07
说回唐国强和古月。
唐国强的稳重、气场,《长征》《建国大业》都成了范本。
古月的神形兼备,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但时代总要往前走。
观众需要新鲜感,老戏骨也需要有人接力。
于和伟这次,没想着“超越”谁,而是想走出自己的路。
他没否认前辈的伟大,也没一味照搬,而是用自己的方法,把角色演成了“活人”。
你说他像不像?
照片一出来,评论区一半人说“像!”一半人说“看着出戏!”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他敢接这个挑战,敢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这份勇气和敬业,值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