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演正派角色?别总说他不适合,这回的确不太一样!
于和伟,这个人长得就很有意思。剑眉星目,脸上的骨头,似乎就该演点正经的大事。他出现在镜头前,正气能顶天。不像有些人演正派,总觉得浮,像套了别人的壳。他的气场,观众就算不甘心点头,心里也是服气的。可怪就怪在导演偏不让他走这条明路,反而常常让他去演大反派。怎么说服大家接受这一次的身份转变?到底会不会像外界吵嚷那样翻车?
这回《伟大的长征》让他演毛主席。消息一出,网上立马炸开了锅。两拨人吵成一团。支持的觉得他终于走回正道,唱反调的就跟着泼凉水。他这眉宇间的气质,真的能让人信服他是毛主席本人么?有人说他正气十足,也有人笑,还是点“反派骨子”。争到最后,是故意的吗?还是担心自己的偶像地位被干扰?
毛泽东形象,不是第一次演。几十年来,真算得上“冷饭热炒”了。可在老观众心里,每个人心目中的主席都搭着另一个演员的脸。古月、唐国强、王仁君,他们的版本风格完全不同。比如唐国强那一身气度,甚至能把别的演员比下去。但问题也来了,于和伟演得多是狠角色,对着镜头一瞪眼,就像在说“不许胡闹”。他真能转身穿草鞋,笑谈风云么?
演毛主席这事,不是靠攒劲喊几嗓子,也不是胡子一贴一坐就能糊弄过关。那得有“魂”,还得灵气外露。前面古月那份稳重,唐国强的洒脱,王仁君的少年气,那些戏眼一旦落空,观众难免坐在沙发上磨牙。导演在选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只是这转型,对演员本身压力有多大,外人根本体会不到。表演方式没改掉,气质还在老路子上,怎么骗得过全国的那一双双“火眼金睛”?
作为观众,谁喜欢一成不变。于和伟以前的路子,其实也别一棍子拍死。他当年演《三国》的刘备,那可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试镜的时候,还一度被导演嫌弃没气场——真巧,那正好适合“落魄皇叔”。演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他那种低头的样子,愣是没人说过假。那会儿不霸气,不代表现在不能收放自如。
有人直接嗤之以鼻,“演毛主席这行当,于和伟自找麻烦。”他们说,长征里的毛泽东,必须既有决断也有慈悲。唐国强在《大决战》里演的那些桥段,细致得不像话。蒋介石板着脸,毛主席还要笑着应对。气场不能只靠音量,得用小动作赢大场面,所以才显得信服。
“于和伟能不能演好?”老实说,真谁都不好拍胸脯保证。凭他这些年的积累,演员的张力有,但“伟人气度”只能说还有待继续打磨。也有乐观的粉丝坚信他会拿点主意出来,说实话,这也不是没可能。“演艺圈没有永远的悲观主义,”也有声音冒出来。那到底是什么让人这么拧巴?到底是“反派滤镜”,还是大众审美在变?
说一千道一万,这次于和伟夺得大角色,家里最开心的绝对不是他自己。他的老婆宋林静,算是幕后顶流。每回他在访谈里自嘲,“要不是宋老师当年捧场,我早饿死了”。这种老公能混成今天这样,要不是有人在背后推一把,试问谁能坚持十几年跑龙套都不灰心?
两口子能在一起,全靠年轻时于和伟一张嘴皮子。他当年在抚顺剧团,摸爬滚打,全团没几个能记住他。人家宋林静可是歌舞团女主角。一个拎着大包,一个舞台顶流,都是穷孩子,家里兄弟姐妹一堆,谁也指不上。就在这样的生活下,两人愣是走到了一起,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还能相互打趣解闷。
出人意料的是,于和伟想去上海深造,宋林静是一点不犹豫,直接支持到底。你见过几个人会毫无保留地把未来赌在另一个人的梦想里?有人说她傻,但其实懂的人都明白,那是爱,不是算计。真爱就敢孤注一掷,真撑不下去的时候还能逼出第二种活路。
异地恋有几成能修成正果的?于和伟刚到学校,人不见了,宋林静急得团团转。家里大人劝她早点放手,说“他在大城市找新朋友,早晚要抛弃你”。她心里当然不安,可转头决定一咬牙拼命考导演系,后来终于进了上海戏剧学院。两个班挨着,每天能见一面,异地变成同桌,谁不羡慕?
后来结了婚,钱没攒下来,却有了底气。宋林静事业小有起色,可为了家庭,她放下一切,做起“贤内助”。大家以为这么踏实的家里女人太土。生活谁都想风光,可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是谁都愿意退居幕后,全情付出。谁不是牺牲点什么换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人觉得可惜,她自己却始终笑得淡定。
现实其实从来不美好。于和伟毕业后身份是“上戏高材生”,可照样从龙套干起。有时几个试镜连着扑空,回家还得装作无所谓。兜里只剩几个硬币,饭卡连泡面都买不起,宁肯自己饿着嘴里还安慰老婆——“没事的”。这些年的煎熬,没人知道。每当于和伟想干脆撂挑子,都是宋林静一句话点醒,“你愿意坚持,就别怕吃亏”。女人刚,男人心软。两人抱在一起时没有星光,只有冷静的现实。
这样的苦日子持续太久,别人看不到。演员成名太偶然了,机会轮不到你,无论多努力都没用。不信你看,有些人一辈子跑龙套,换来的不过是一身疲惫。可是于和伟扛过来了。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也有人说那不过是运气好。两口子到底为啥能翻身?有时候于和伟也会怀疑。幸运怕是虚的,但没有宋林静,他是绝对扛不到今天。
与其说这是奋斗史,不如说是苦中作乐。终于等到机会,他的名字和角色渐渐让人记住。成名后麻烦却没少,被说成“反派专业户”。网上骂声一片,说他演啥都是坏人。这种事他是没有办法。有人避讳沾上标签,他干脆不管。有时候他还会觉得,不演反派好像少了点什么,“演了这么多年反而习惯了,以后突然让我演主席有点不适应”。真是矛盾的性格,观众能看懂吗?
这次能演主席的角色,于和伟也许会止不住得意,毕竟终于站在舞台中央。有人说他该高兴,也有人担心“演砸了挨骂更难受”。演员越往上走,摔下来也容易,身边的人拍马屁的多,真敢说实话的没几个。不出意外,宋林静比他本人才更着急,第一个鼓掌肯定也是她。是不是?
可再说回来,前辈演员经验摆在那。古月的分寸拿捏,唐国强的气度,连台词都能成经典。为啥有些演员能留下观众的记忆?不是因为演技天赋,而是背后吃的那些苦和琢磨。谁不想一朝成名?没有背后反复推敲,演伟人早晚会翻车。于和伟学不学得来,那可真难说。
近年信息都是在网上现抓的。豆瓣讨论区,微博实时热搜,120万人投票支持于和伟出演,实锤数字摆在那。也有人截图王仁君、侯京健饰演毛主席的视频片段,逐帧分析眼神、声调。专业演员的评论区,一点没放过于和伟旧日饰演角色和新角色间的气场差异。
网友发言盘点,有人念叨“于和伟台词比唐国强有爆发力”。另外一边,又有铁粉说“神韵差很多”。水军混杂,谁也说不好最终票房会不会爆。看到这里,观众的情绪其实已经不是对演员本身,而是对经典有执念。老一代希望保守,新一代更想翻新,矛盾乱麻,怪只能怪现在线民太能说会道。
数据层面也挺新鲜。去年年底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过报告,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历史剧在主流视频平台总点击28.3亿次。毛泽东形象出场占59%,古月版本用户评分9.3分,近十年演员平均分下降至8.1。于和伟与这些数字摆一起,更像是一次“被全网试炼”的冒险。演得好也许逆袭,演砸了,热搜都留他的黑历史。
最有趣的,还是网友对两个争议点打成一团。到底气质重要,还是演技重要?一边倒的人其实也没想过,演员的气质有时能暂时遮掩演技的短板,演技又何尝不能逆转气质的“小瑕疵”?你坚信的标准,他们也许从不认同。或许明年的金鹰节后,于和伟的毛泽东成为网络热梗也不一定,哪有这么多定式!
话又说回来,有些演员命里带光,演谁像谁;有些人愁的是角色贴太死。如果他以后都演正派,观众又会不会嫌弃单一化套路?“反派标签”一时解不开,说不定哪天倒成了新“国民属性”。演艺圈这点事,谁又说得明白呢。
这么看,于和伟的选择其实很普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赛道上兜兜转转。观众想看突破,演员想找机会。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拧巴,左右都是人心。
说到底,一切都得看正片播出时的反响。管它争论不休,等剧集上线、评分出来后谁都得服气。不同的人生挫折,对头不对头自己清楚。光环加身也许有用,但关键时刻还得自己扛。咱们把话说在前面,这局成不成,谁又能早下定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