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又一起搞公司了?
好多消息,这几天翻来覆去。先是那次和尚有关的采访,被说得很透彻,四天前她自己发帖子,只承认只是工作采访,和私底下不是朋友,说得清清楚楚,没有别的说法。
突然之间,公司信息冒出来,“新公司合伙人是前任”,股份还是99%对1%。99%不是随便写,谁都能看懂她才是真正的老板,他只是“公司法人”,好像有点亏,可其实就是站的位置不同。
公司里人的位置,不是默认关系
1%的股份,其实是“参与”而不是“决定”。她说了算,他做执行。“法人”就是前台角色,有事就得他先出来签字、应诉、跑流程,所有控制权,都在后台。好像玩游戏一样,一个主力一个辅助,但分工清楚。
这种公司方案,圈子里早就流行了。内容产业、直播带货、综艺制作……只有两个人能应对外界,资源、现金流她出,运营落地他办。其实“1%”并不是实际收益,更多是为了分清责任,“顶上风头”,实际决策还是她。
有意思的是,两个离了婚还合作,这里面没有嘴仗,女儿关系一直日常维持。离婚新闻里也没见财产纠纷,人家收拾得利落。
短暂公司,更像临时工具
这家新公司,是不是只为一个节目设的?项目制公司很像装东西的壳子,一次节目、一次直播、一季内容投放,用完就能注销,不带什么风险。其实就是临时“搭台”,做完事再拆台,圈里用SPV这种公司来圈定一次性项目很常见。
分工也是明面上的:她“谈资源”,品牌、供货、渠道都要亲自跑动,所有前期谈判她来;他负责“内容产出”,写脚本、拍摄、定主题、剪辑,运营上的执行全归他。
看不到的协议比股份重要
其实每次查公司信息,只能看到股东和法人,真正关于钱怎么分,绩效达标、优先分红、里程碑激励,协议条款都在“附件”里,查不出来。律师和会计师心里才有数,外界都是凑热闹。
代持、分红、回购,1%的股份有可能是将来的回购标的,也有可能跟业绩挂钩。其实工商信息只是个目录,条款才是真正的操作手册。
“二胎梗”被反复拿来说
有人说他早年节目说过“想要二胎”,最近剪辑又被反复播出,情绪拉满点点击。其实这和现在商合作,没直接关系。家庭愿望和商业合作绑一起,议题容易拧歪。内容圈最吃的是稳定、效率,感情和合同没法等价。
如今两家各自生活,拿老梗来解读现在,公司设定根本没关系。更多像是运营手法,拿来吸引流量而已,实际没啥共同点。
舆情点绕得飞快
这次信息节奏非常紧凑。先把“和尚关系”澄清清楚,马上又冒出公司消息,焦点直接换赛道。看起来他们自己很有把控舆论习惯,每次火起来就马上有新说法,“先解释旧事,再上新东西”,把主题转到可控范围。
商业合作可以分析、比较、复盘,这种话题可讲实事。你会发现大家讨论点从感情转成了资金、分成。对他们来说,后一种更容易说清楚。
如果下次公司真上线直播、节目、品牌联名,这个SPV就算落地了。舆论也会自然转到“看产品”上。
几条补充信息
2008年采访收尾时有个动作,被不同语境解读,各种说法都有。但其实,她自己解释过,动作只是礼节,没啥隐含意义。
女儿名字由她本人亲口说,和寺院负责人也没关系。两人婚后有孩子,公开信息都没有异议。还查得到寺院负责人的资格争议和处理,佛教协会官方通告,节点也很清楚。
离婚后没有财产纠纷,基本上是体面分手,保留了亲子日常往来。节目上他曾经谈过二胎愿望,但如今成了别人解读的工具,没必要夸大。
现在最迷的问题,大多数人都在问:是不是“复合”了?
“其实更像是商业合作,感情证据缺乏,合同明确。”
控股和法人,谁更重要?
把前任当法人,其实风险、征信、税务都在前面。他愿意上“前台”,除了有信心,可能也是对公司位置有想法。控股她占了,执行岗他拿了,这就是合作拆开做的样子。结果是关键,条款才是根本。
如果后面公司发生股权变动、章程调整、对外融资、交易披露,那才值得再等新消息。现在的一切,最多只是个“开场白”。
真要说清楚,只有合同能查,感情看不见,比比谁的执行力和控制权就行。
你要是老板,你会怎么分股份?会不会让前任去当“法人”跑风险?还是选自己牢牢控股?
似乎,这才是最值得给答案的问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