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本该是念经吃斋的,但有的和尚不是。
有的和尚,他住的地方叫寺庙,但他做的事情,更像是开公司。
少林寺山门前,那块写着“天下第一名刹”的牌匾,见证了太多事情。它见过虔诚的香客,也见过成群的游客。它见过潜心修行的武僧,也见过西装革履的商人。
几十年里,这里最出名的一个人,不是武功最高深的僧人,而是一个被叫做“CEO”的方丈。
这个人,法号释永信。
他来到少林寺的时候,才16岁。那时候的少林寺,远没有今天这么热闹。一部电影《少林寺》刚刚点了一把火,让这个地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但寺里还是穷,香火也远没有后来那么旺。
释永信这个人,和其他僧人不太一样。他似乎很早就看明白了一件事:光靠念经,是没法让少行寺“富”起来的。
他脑子很活,是那种能在任何地方找到生意的人。
他当家之后,少林寺的路子就彻底变了。过去僧人是在寺里练功,他组织了武僧表演团,让他们走到外面去,到全世界去。少林功夫成了一场可以卖票观看的秀,在全球巡演,门票收入哗哗地流进来。
寺庙成了景点,门票要钱。烧香拜佛的地方,商业街也建了起来。所有能和“少林”两个字沾上边的东西,都被他做成了生意。少林功夫、少林药局、少林素斋,甚至连“少林”这两个字本身,都被注册成了商标,谁想用,都得给钱。
少林寺,在他的手里,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而他,就是这个帝国的掌门人。
钱,确实是挣到了。多到什么程度?据说,少林寺一年光是香火钱和门票收入,就能有好几个亿。这还不算那些商业开发、品牌授权的钱。
但佛门有句话,叫“不沾世俗”。钱是世俗里最厉害的东西,沾上就容易出事。
事情的苗头,早就有了。
人们发现,这位方丈的生活,和大家想象中的出家人,差得有点远。
出家人讲究朴素,一件僧袍穿多年。但释永信的一件袈裟,被人扒出来,说花了16万块钱。这件袈裟用金线绣成,找了最好的绣工,做了足足三个月。穿在身上,确实气派,但不像僧人,更像个富商。
出家人讲究脚踏实地,能走路就不坐车。但少林寺名下,有好几辆价值百万的豪车。对外说是为了“接待贵宾”,但很多人都见过方丈本人坐着这些车出入各种场合。一个本该六根清净的人,对这些身外之物,讲究得过了头。
这些还只是表面的东西,水面下的事情,更让人看不明白。
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始终没人能回答:少林寺每年挣那么多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寺庙的账本,从来不对外公开。钱是怎么进来的,又是怎么出去的,成了一笔糊涂账。而管着这本账的人,就是释永信自己。
寺里的人说,慢慢地,少林寺的钱,和他自己的钱,就分不清了。
有人去查过,发现释永信的亲戚、朋友,前前后后注册了至少18家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全都围着少林寺转。有做旅游的,有卖东西的,有搞文化演出的。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少林寺是家长,这些公司就是家里的亲戚。肥水不流外人田,所有能挣钱的活,都让“自家人”给包了。寺庙本是公共的修行场所,到他这里,越来越像他的“家族企业”。
一个地方,如果只有一个人说了算,又缺乏监督,时间长了,肯定会出问题。
最早站出来说话的,是寺里的僧人。
大概在十几年前,就有他的弟子出来举报。那位弟子说,释永信滥用权力,甚至向别人索要好处。有一次,为了一个项目,他张口就要700万。这事在当时闹得很大,师徒反目,搞得很难看。
但那一次,事情最后不了了之。举报的人被赶走了,释永信的方丈位子,坐得还是稳稳的。
可是,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总有生根发芽的一天。人们开始觉得,这个把少林寺带上巅峰的方丈,可能也正在把它拖进深渊。
后来,网上一个叫宋祖德的人,又放出了更猛的料。他说释永信的私生活很不检点,说他有孩子,还利用方丈的身份,帮一些女明星搞所谓的“开光”来赚钱。
这些说法,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听起来更像是坊间流言。但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信,是因为它们和大家看到的那个开豪车、穿金线袈裟的方丈形象,对得上。
一个出家人,整天不研究佛法,反而热衷于和各路名流、商人应酬,满脑子都是怎么把“少林”的牌子卖出更高的价钱。这样的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似乎都不奇怪了。
佛门净地,本该是让人放下欲望的地方。但如果连这里的最高掌管者,都被欲望牢牢困住,那这个地方还怎么叫“净地”?
信徒们捐的香火钱,是带着一份敬畏和祈愿的。他们希望这笔钱能用来修缮寺庙,供养僧人,弘扬佛法。他们不希望自己的钱,最后变成了方丈身上的名牌,车库里的豪车,还有一堆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
少林功夫闻名天下,靠的是一代代武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修。它是一种精神,代表着坚韧和修行。可当功夫变成了舞台上华丽的表演,变成了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时,那种精神还剩下多少?
最终,那张改变一切的公告,还是贴了出来。
2024年7月27号,一张白纸黑字的公告,贴在了少林寺。上面说,释永信因为涉嫌经济问题和个人生活作风问题,被带走调查。中国佛教协会也发了通知,直接注销了他的戒牒。
戒牒,是一个僧人身份的证明。没了它,就等于在佛门里被除了名。
当了三十多年的家,把一个破败的寺庙,一手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商业品牌”。这个人确实有他的能力。但他似乎忘了,自己首先是个和尚,然后才是个“管理者”。
当他把少林寺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的时候,或许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生意的本质是逐利,是欲望的扩张;而修行的本质,是去欲,是内心的平静。这两条路,从根上就是反的。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走向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
现在,释永信被带走了。留下的,是一个声名在外,但也争议缠身的少林寺。还留下了一大堆问题。
那些围绕着少林寺开的公司,要怎么处理?那些不清不楚的账目,能不能查得一清二楚?最重要的,是少林寺以后要往哪里走?
是继续在商业化的路上一路狂奔,还是重新回归到一个修行场所该有的样子?
对很多普通人来说,少林寺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是一个符号,一个关于中国功夫和传统文化的梦。人们希望看到一个干净、纯粹的少林,一个能让人心生敬畏的地方。
而不是一个贴满了价签的“主题公园”。
方丈被带走,对少林寺来说,也许不是坏事。它像一次刮骨疗毒,虽然疼,但能把坏死的肉剜掉,让新的、健康的肉长出来。
希望这阵风波过去之后,少林寺的山门前,能少一些喧嚣的商业气,多一些清净的诵经声。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